以理解为目的的读书的两条捷径:一为“兼听”,二为“好古”
@汪丁丁[原文]
@笑独行[摘编]
由于人的记忆和知识传统的‘路径依赖性’,读书的‘捷径’只能以概率的方式存在,而不能很确定地找到。
读书是注意力资源的再分配过程,一本书必须引起我们的兴趣才可能吸引我们把一部分注意力配置给它,而‘兴趣’是与生活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特别是紧迫的生存性的问题以及我们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密切相关的。
路径依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读过的书反过来影响我们所追求的生活的方式,于是改变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悟。而后者再继续影响我们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下一本书。
这就是说,读书的路径具有‘路径依赖性’。所以,即便有了生活的目标,为实现那个目标而设想的最佳读书路径也只是‘存在’而已,它并不会具有确定性地展示给我们,无数的偶然,无数的可能,无数的作用方式,都可以改变我们将要遇到并且有兴趣去读的‘下一本书’。
就我个人读书的感受而言,每个读书人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体会之后,或许都可以发现这样那样的一些‘捷径’。
我所理解的读书的捷径,是针对着我读书的目的而言的。因为不同的时刻、不同的生活状况、不同的心境,或者不同的书,对于同样的读书人,以及对于不同的读书人,这目的都可以很不一样。而我要说的读书的捷径,仅仅针对一种读书的目的而言:读书是为了对某类问题想得比以前更清楚。换句话说,读书的目的是‘理解’。
毫无疑问,对特定问题的理解会受到我们对生活的总体理解的影响。更进一步说,我们对生活的总体理解甚至决定了我们所能够提出并有兴趣去理解的那些问题。世界上有不少书就是单独为了那些愿意理解特定问题的人而存在的。在这里,正如海德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的人,读了也是白读的。或如孔子更早以前所断言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不可与言而与言之,失言。”换句话说,没有思考过这书里讲的问题的人,即便想要理解这书里讲的思想也是惘然。
读书的捷径可以是‘计划’,也可以是‘随机过程’。每个人的读书路径其实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徘徊。其中,在‘随机过程’那一极端,没有任何经验或‘规律’可言。在读书路径的‘计划’这一端,我想到了两条可以称作‘捷径’的读书方法。其一谓‘兼听’,其二谓‘好古’。
就其一而言,有两种基本的‘操作’途径:(1)同时阅读相互冲突着的各种论点,哪怕这意味着同时阅读许多本书。(2)只阅读其中一种论点,然后转去读其它不相关的书,之后,由于偶然的机遇,或许再回过头来读以前的书里论及的其它论点。在这两种途径中,我认为第一种是更有效的途径,尽管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免第二种途径。
我想到的另一条读书捷径,就是孔子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当然,这也是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的‘引论’里讲的“作为历史和整体的真理”所意味着的读书方法。对黑格尔来说,理解任何一个观念的关键不在于阅读其‘定义’,而在于阅读其‘历史’。
这一方法在操作上无非就是把前人说过的关于一个特定概念的论述都找来读一遍。经过了这一知识的考古过程,演进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解就已经明确地建立在我们对这一特定‘概念’的把握当中了。至此,‘概念’不再像我们存入计算机的‘菜单’那样苍白那样毫无生活气息。每个概念在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字源学演变都必然伴随着当时生活所倾注到概念里面的当下的阐释,那是活生生的、丰富的、充满着直觉的,承载着历史特殊性的‘概念’。了解特定概念的历史相当于把概念作‘拟人’化的理解:它有自己的生活史,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人生意义,从这里面生发出独特的非它莫属的内在矛盾以及被这内在矛盾推动着的神话故事的创造与演变过程。
【附录】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关于直觉性理解的洞察力的一段论述
每个简单的人都有理性,只要告诉他推理的前提是什么就行了。但是理解却不同,它提供的是原初性的东西,从而也是直觉性的知识,在这里,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差别。事实上,每一个重大的发现,每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世界方案,都是这样的光辉时刻的产物。当思考者处于外界和内在的有利环境里时,各种复杂的和隐藏着的因果序列在被审视了千百次,或者前所未有的思路被阻断了千百次后,突然,它们显现出来了,显现给了理解。
(Arthur Schopenhuaer,《On the Fourfold Root of the Princple of Sufficient Reason》,Open Court Pbulishing,1974)
笑独行附注:该短文系摘编自经济学家汪丁丁《从读书的“捷径”说到叔本华的认识论》一文(2015-04-16/09:39:08发布于凯迪网络·凯迪传播研究院·思想文库)。
(2015年7月)
【以理解为目的的读书的两条捷径:一为“兼听”,二为“好古”_原创:汪丁丁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15-7-21 17:51:58】阅读(478)
以理解为目的的读书的两条捷径:一为“兼听”,二为“好古”(修养文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