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品历史简友广场想法
自我管理最直接的受益——曾国藩与翰林院的翰林大考

自我管理最直接的受益——曾国藩与翰林院的翰林大考

作者: 大安琪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8-08 11:57 被阅读8次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曾国藩从副科长一跃成为副部长。一个没钱、没后台、没当官的爹、也没有碰到贵人提携,农村出来的山里娃的升迁破了道光年间的记录。

    进入翰林院的曾国藩在与同为翰林院同僚的京城大儒同台竞技的过程中,曾国藩确是唯一一个在翰林大考中脱颖而出的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曾国藩恰好在他的职场路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等到时机成熟便一举成名。

    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官”这个工作是极其重视的,读书为了当官、当官定要当大官,在封建社会官位的大小几乎成为了衡量一个男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与当官相比,你赚了多少钱、创造了多少艺术成就、发明了多少科技成果,都没有用。比如我们小时候里教科书的名人,在封建社会,不会有人称呼他为杜大诗人,反而称他为“杜拾遗”——杜甫曾经在唐肃宗手下任左拾遗,官职为从八品,按现代社会的公职定级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的副科长。而杜拾遗在当时也是杜甫唯一一个能拿得出手的称呼。

    早年的曾国藩除了没背景外,也因为乡巴佬显得土里土气、跟其他同事相比脑袋瓜子转的也是慢了一些,说话也是过于耿直完全学不会其他人的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而他火箭速度的升迁主要原因便是他为自己定下的苛刻的自我规定进而提高了他的自我管理能力。

    翰林院是个非常特殊的部门,它与现在的社会科学院一样,是一个研究型的机构。翰林官员每天的任务便是读书学习,继续深造,以便像管培生一样将来做更大的官职,承担更大的责任。翰林院的每一位翰林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非常深的学问和履行永远学习的工作要求。翰林院每个五六年便要举行一次翰林大考,翰林的升迁与学生一样靠得就是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来决定翰林们谁可以升官,谁需要继续深造。

    而为了防止翰林们临时抱佛脚,翰林大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举办是不定时的,它的举办基本都是突然袭击。而对于这种考试制度,他们还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金鼎朝珠挂紫貂,群仙终日任逍遥。忽传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饶。”来形容翰林大考的可怕:翰林大考直接决定了每个翰林的命运。翰林面对这场考试并不是考得不好不升官就可以了事,而是若考的不好,带来的后果还有可能是降级罚俸,甚至罢官。

    而曾国藩自我管理中定下的课业,便与这翰林大考息息相关:每日需练字一个小时以防字丑影响考官的心情;每月作诗文数篇,也是为翰林大考而做准备。

    道光二十三年,即曾国藩到京就任的两年后,他便赶上了一次翰林大考。通常翰林大考举办时间间隔约为五到六年,可是这一次才四年政府便举行了这次考试。除了曾国藩,所有人在知道这个消息后全部惊慌失措,没有任何准备。

    大部分刚进了翰林院的翰林像是高考结束后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也是放浪不羁、能不学习绝不学习。与此相比,曾国藩立志做圣人之后,他的生活极其有规律,平日繁重的课业让他保持了良好的备考状态。尽管面对第一次考试非常紧张,但是曾国藩因为他对自己的严要求,心里还是非常有底气。而立下了大志向,为自己定下了严格的自我管理制度的曾国藩,面对第一次翰林大考,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管理最直接的受益——曾国藩与翰林院的翰林大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zt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