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对策:
1. 读后活动的设计原则:
a.语言情景的真实性原则。
b.阶梯性原则。
c.做中学原则。
d.话题拓展原则。
e.注重思维的原则。
f.学生主体性原则。
2. 读后活动的设计类型:
a.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的设计,即依据图式理论在读后活动中运用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及结构图式对文本作进一步归纳、分析与讨论。
b.以学生情感态度发展为中心设计。
c.以学生文化发展为中心的设计。
d.以学生语言发展为中心的设计。
3. 读后活动的有效实施:
a.活动前有明确的指令与示范。
b.在活动中是否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思考方向与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c.在活动后的反馈、汇报阶段增强对学生有效语言输出的监控。
读后活动有效实施行动对策:
1. 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Krashen的LAD构想P31)。依据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必须有“语言吸纳”环节。因此,在读后活动的设计中应重视吸收环节,用学过的语言做事。
2. 丰富活动类型:创设多样的输出活动。
a.文本理解性语言输出。教师可以从篇章理解的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如:主旨标题、词语句子、事物关系、写作意图、内隐文化、行文走向、语篇框架等方面设计文本理解性语言输出。
b.文本重构性语言输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通过篇章整体或片段的复述来进行文本重构性语言输出。
c.文本拓展性语言输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通过缩写、扩写、续写或改写课文等不同形式来进行文本重构性语言输出,或者,也可采用项目型活动以及表演展示性活动等展开基于文本的拓展。
d.文本借鉴性语言输出。阅读过程是写作的积累阶段。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借鉴文本来累积写作所需的多方面知识和信息,如:话题观点、写作结构与技巧、文本片段、核心语言等等。
e.话题讨论性语言输出。应围绕阅读主题设计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但在设计、组织和实施话题讨论时也需要从讨论的主题内容、问题启发性、时间分配、语言运用等方面考虑讨论的有效性。
f.题型巩固性语言输出。读后也可通过借鉴与运用各种练习或测试题型来进行题型巩固性语言输出。
3. 强化主题意识:实施基于主题的教学。读后活动的设计必须紧扣文本的主题或话题,即在统领整节课的主题之下来处理教学内容,设计拓展活动。
4. 搭建语言支架: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一定的语言支架,是保证学习者高质量语言输出的前提。因此,读后活动的设计必须关注语言支架的搭建,为高效输出提供支持。
5. 增强监控意识:加强输出监控与评价。在倾听学生读后活动的汇报或发言时,教师应通过优化评价方式,适时调整活动方式与目标导向,适时借助板书总结核心观点和语言等方式来加强对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评价。
6. 学会评价自己:自觉评判活动有效性。教师应学会用评判的眼光来看待读后活动的设计,通过借助一定的评价框架来自觉评判活动的有效性。
(27-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