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是精神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它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多会见于精神分裂症,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且患者无法及时意识到。这里的“脱离现实”指的是妄想的内容禁不起现实的检验,比如说,患者走在路上后面有人跟着,患者认为是被跟踪了,跟踪者将要伤害自己,因此非常紧张。这是被害妄想。但是如果真的去和后面那个人确认,很明显对方只是普通的路人,恰巧和患者同路而行而已,因此患者的妄想禁不起现实检验。
“妄想性障碍”又称为“偏执性精神障碍”,这是精神病谱系障碍中的一种精神障碍,突出的临床表现是出现单一的或一整套相关的妄想,并且这种妄想通常是持久的,甚至终身存在。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在不涉及妄想的情况下,无明显的其他心理方面异常————也就是说,妄想是“妄想性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
妄想性障碍通常30岁以后起病,可能与遗传、人格特征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有关,多数患者病前性格存在缺陷,如主观、固执、敏感、多疑、自尊心强、自我中心、好幻想、易激惹、拒绝接受批评、以及不安全感等。在个性缺陷基础上,社会环境(如恋爱失败、升职受挫等)作用下逐渐起病,将事实曲解而逐渐形成妄想,妄想影响下,患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冲突增加,从而进一步强化妄想内容,妄想的内容具一定的逻辑性、系统性、现实性,并不荒谬,因此如果不经仔细甄别,是较难甄别究竟是妄想还是事实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妄想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性”指的是:患者将事实曲解而逐渐形成妄想的内容,使得这些妄想内容具有了一些现实性。当然,妄想同样禁不起现实的检验,然而患者会把这一系列妄想赋予逻辑或意义,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对应参考教材:
《理论知识》-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常见精神障碍-P294、P3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