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强调送礼,并且强调礼尚往来时,就有了功利性的追求,内心的忠和信就会越来越薄弱,为人也会变得薄情。因为,没有礼尚往来的说法时,我们觉得人家不回礼也没什么,有了礼尚往来的说法,再来看那些不回礼者,就会觉得他没有礼貌,不重视自己。有些人还会觉得,你想让我帮忙,还不给我送礼?你不送礼就是不尊重我,我为啥要帮你办事呢?这样的社会是很势利的。
我在长篇小说《白虎关》中说过农村的一种变化:最初,主人公的父亲老顺总会在家里的沙枣树成熟时,给乡亲们送去沙枣,乡亲们也会开心地接受,但随着商品文化的入侵,乡亲们的心就变了。老顺再送去沙枣,乡亲们就会投来异样的眼光,意思是:你为啥要给我送礼?有什么目的?“有什么目的”是一种很功利的思维。当礼尚往来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时,这种思维就会产生。这时,很多温馨的东西就被打碎了。所以,通过这个细节,老顺感觉到了家乡的变化。老顺的感觉,其实就是我的感觉。
忠信薄了,情义和德行淡了,礼和利变得很重,社会就乱了。所以,礼的盛行,对社会不一定是好事。社会最乱的时候,也许就是最提倡送礼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因此有了分别心,有了计较心。有了计较心就会出现仇恨,出现嫉妒,很多负面的东西都会出现,比如贪污、腐败等等。
很多亲戚之间不再来往,有时也是因为礼的问题。比如,过年时你看了这个亲戚,没看那个亲戚,后者就会生气;你给这个亲戚送了很好的礼物,给那个亲戚送的礼物却没那么好,后者也会气,觉得你小看人。我有一次想给每个参加活动的人都送一本书,有人觉得这个礼太薄了,后来我索性就不送了。为什么?因为太麻烦了。
所以,“礼”是乱之首,与其让它引起厚薄的分别心,让有些人开心也让另一些人不开心,就不如不要送,更不要提倡。我们提倡德,德是不讲究回报的。在提倡德行的社会里,功利思想不会变得合理,更不会变成社会共识和集体无意识,人们会随喜无功利的奉献,敬畏无功利的奉献,甚至追求无功利地奉献。这样的社会是向上的,也自然是有序的。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有几种理解;一是先知;二是先见之明;三是某种功利性的规划,比如做这件事必然会产生什么结果。所以,前识者就是有先见之明的聪明人,或者先知。他们善于算计,善于设计谋略,总是可以通过计谋达到某种成功,或者准确地预知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
我们的身边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人,他们能把一切都设计得滴水不漏,但他们往往做不大,只有不设计的人,最终才有可能成就大的事业。
为什么?因为, “前识者”属于“道之华”,也就是一些文章、表面功夫,各种算计、设计、谋划,都属于表层的术,而不是质朴的大道,包括我们常说的策划,也属于前识,是一种知识的术。老子认为它是思的开始,“思之始”。因为,人心当中,一旦出现计谋和算计,就会产生功利心、计较心、攀比心和执著心,智慧就会因此被蒙蔽。所以,和人交往的时候不要算计,一旦算计,你自己不会开心,被你算计的人一般也不会开心。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