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就开始写日记,虽说没有每天记载,但零零碎碎里面仍有些故事。近来才发现自己很少关注自身了。报新媒体写作课以来,写东西,几乎都有“学会”的什么套路一样。
总分总、分总、快餐文学、技巧篇、方法论......从小就开始听语文老师教,为了写得精辟,需要多金句多案例。每一种形式似乎都有一些“干货”,连恋个爱都有干货可拿。
但这样的感觉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像变得智能化了一样。刷着同样的抖音、看着同样的恋爱经历、学着同样的方法论。那么,回想起来有没有什么自己更独特的,没有那么功利的东西想踏实得分享的呢?
没有。很多人都喜欢说教,为了完成“月薪三千如何通过写作变现到月薪三万”、“直播月薪一万以上,轻松不费力”、“优秀的人养成的十种方法”
的确,写作这个东西,要是单单为了解答自我,没有任何变现和自我总结的话,是没有人想去了解不是大v的普通人的。发生在自己生活的一点感受,不会让别人继续花精力读下去 。
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自我的东西,很少人读和想了解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经历着怎样的人生,有着什么梦想。智能化充斥着生活,连写文章都不允许自嗨。因为平淡的故事刺激不了情绪、愤怒、荷尔蒙。把着手机想学习想自律,我看都为了寻求刺激或者为了提供给别人刺激的吧!懒得花时间提升自己,更多想了解别人的生活,吐槽别人出轨的事。
以前我喜欢看杂志,经常买启蒙、思维与智慧、读者来读。虽然现在还有纸质文章,但貌似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网上的东西,简单、方便。以前作者的东西,写出来没人点赞,上不了热搜,单独一个作者的东西,读者喜不喜欢看,无非通过统一的销量或者投票、来信评定。而如今,自媒都把一些七七八八的数据都罗列出来了。
大众喜好听情感故事、喜好喝鸡汤打鸡血、喜好八卦、喜好看热闹......数据出来了,却把一些人性的地方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数据带给我们的地方,也是充满着商业味道的地方。但我总觉得不应该这样,我举不出例子也道不明,总感觉我们精神上的东西会越来越缺乏了。
记得白岩松说过,时代的变迁,中国物质上的发展已经不再担心,真正担心的是精神的匮乏。我们国家因为还在追求物质,所以还有希望有奔头,有些国家,比如日本,他们物质和精神都丰富了,好像感觉上是“没希望了”。但精神这一块儿,提升还不容易呢。三观都形成了,看一篇文章就能成为优秀的人了,那还不容易?
前几天是世界读书日,我看了一下世界读书的排行榜。抱歉,中国没上榜,最高的是日本、瑞士等国家。
是不是真的越是文明的国家对于深度阅读和年均阅读总数的要求越高呢?
无回答。
我自己都是一个月读不完四本书的人,经常励志,但未实现读书目标。阅读和思考的路上好像没有造就自己什么。从看第一本书起,不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看着想睡觉,到现在可以总结一本书写了哪几个问题,无非就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填充案例的方式。明白这些以后仍然麻木,自己多久能有那么庞大的素材库呢?
还是得读和思,花时间总结。可能这就是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改变,只是慢慢塑造起三观,学会以旁观者的目光看待某些大家热捧的话题而已,可能在某些时候自己学会了清静了一下吧。
可能有点以偏概全, 客观看待就行,凡事都有两面性。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