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一个写者,首先得成为一个读者。
而且一个好的写者,读的数量是其写的十倍不止。但又不仅仅是数量的积累。
以前我读书,数量可能是有一点,毕竟家里的书也堆满了一大箱。但要说记住哪本书里说了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哪段最精彩?不知道,甚至有时都不记得自己读过,差点惊掉自己的下巴。
这就是典型的只识字,未阅读,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读过的书,最大的用途就是与人聊天时能蹦出一两句仿佛看过的经典和听来的道理。
据统计,大多数人的阅读水平都只停留在高中阶段,上大学后,除文学相关专业外,学校也不要求大家掌握阅读和写作技能。工作后,能坚持阅读的人更少。不想读、读不懂,恶性循环,导致很多人放弃了阅读。
那该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呢?
跟一个敬重的老师求教,得到一个锦囊:读文+读人。
读文的意思就是阅读文章。
怎么算真正读懂文章呢?老师给了我一个6W1H方法: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how(发展)、why(原因)、which(有两个以上观点时,哪个更好)。
当我们读任何文章时,都要能回答出上述这个7个(有时少于7个)问题,算是基本弄清了文章在说什么事,了解基本信息了。
这还不够,还得考虑一下深层含义,推测作者的弦外之音,这样能获得字面后面更多的信息。
再把以上两点整合升级,读完文章,可复原出作者想表达的事件全貌,到这里,才算是读文章合格。
读人的意思是读懂作者的内心。
每个作者都不是随便乱写,供读者茶余饭后消遣一下。也不是只转述某事件或故事的原貌。作者都是有个人观点的表述,是通过文章传达自己的思想,文章只是作者用来传达其思想的媒介。
读懂作者的内心戏,才更能理解文章。同时,作者的观念才能真正影响读者。这时才会出现某文学大家的作品改变了xxx甚至哪一代人的观念。
想要读懂作者的内心,在阅读其文字的基础上,就还需要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时代背景、写作的背景,他的价值观。通过作品揣度其当时的心理活动,想通过作品表达哪些愿望,人生追求等。
最近在拜读《平凡的世界》,读出了时代如此艰难之下,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不会消散,在艰辛和悲情中抗争到底,死磕出一条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这才是生活的本质。我理解的路遥的内心: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有对权威的敬畏也有对阶层的不满,期望生活是美好的,内心无比煎熬而又隐忍,对农民的生活热情的敬畏,对精神世界的无限追求,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的苦痛,在挣扎中,用血和泪铸就生活诗歌。
读懂了 文+人,才算一个合格的读者。
这样阅读一部经典会抵上囫囵吞枣的阅读百部。当然也要活学活用,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这么细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