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认知和解释的时代,图像帅选、分类和命名事物,它致力于解释已发生的事实,帮助人减少认知的负担,形成共识。在虚构和生产的时代,图像重混、改造已有的事物,用以发明、生产新的“事实”,使其成为公共福利。图像就由名词变成动词,就像google一样,诞生之初是作为一个名词指代一个搜索引擎,随着其功能的成长渗透,它到达一个临界点,像发生了固态到液态的相变,google开始作为动词去表示问询、搜索的动作,再后来它的体量超越了存量,它成为数据收集和训练人工智能的新工具。
图像也在经历这样由名词到动词、再到新名词的过程,从be演化向being,由固态走向液态,流动到新的空间和时间。比如在神的存在问题和人的生存困境之后,图像着手处理死亡和死后的时空问题。死后的世界,是图像创造出的“新事实”,它在填补人类认知地图上的空白。某一个图像范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它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开始】方式。
图像创造的死后世界有两种类型,它们可以对应汉文化里“出世和入世”这两种观念。第一种死后世界是“理想家园”模式,它是用镜像的方式对现实中“家”的模拟。它来自“入世”的观念。生死间的转化就像搬家一样,死后是生前世界的延续,因此会保留和完善现实家园的模式,使用锦衣玉食、歌舞宴饮、屋舍良田、仆人侍从这四方面的图像,从数量上堆砌现实生活的富足符号。
这个“理想家园”的空间具有双重时间性,它既是过去时,又是永恒的现在时。因此它采用叙事性构图,用活着时的私人经验将已经历的和将度过的时间具体化,使用现实生活的器物和活动将时间填满。比如战国中山王厝墓,既有宗庙礼器,又有生活用品(生器),也有黑陶制成的明器。而陪葬墓里只有鬼器,即模仿人的生活器具,但尺寸缩小、材质用粗陶、素面、取消实用功能。《礼记》载“大夫以下惟用鬼器,不用人器”。这种应用于死亡的图像,既模仿现实生活,又要区别生和死两种不同的存在质感和时间颗粒度。“理想家园”是生前世界的延续,这种死后世界的观念在秦始皇陵的建造上集中呈现出来,司马迁描述它是一个微缩宇宙,是对现实世界的“镜像”。

而且为了衔接起生前、死后两个空间,图像使用“旅行”的图式将两个时空连接成一个有机的结构,而葬礼就是这趟“旅行”的过程。图像采用叙事性构图,用阙门、向导、车马仪仗的动态路径来构成这段旅程,从而死亡不是作为一个终止的点,而是作为一段摆渡的过程,由一个地方过渡到另一个地方。图像用这种图式消解了死亡。
第二种死后空间就是由天空改造成的仙境、天堂。那是一个任何人都未曾去过的地方,图像该如何建造它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