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美》与《大希庇阿斯篇》
图片/花瓣 希望你来去如风没有顾虑重重
1
“美是什么?”
这是一个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哲学思考。
自1750年鲍姆加通首次将美学划分为哲学中的三大领域之一后,美学渐渐独立于哲学。而“美是什么?”也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
图片/花瓣 我愿做一旅行者相逢山河 后会无期2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本想用语言的艺术,将标题取得更加吸引人,将抽象的“美”具象化,譬如“美是微微飘荡的清风”、“美是树梢细碎的阳光”等等。
可忽然发觉自己已经难以自拔地落入了大希庇阿斯“诡辩式”的思维陷阱之中。
想到苏格拉底在对话中给世人的深深警钟,字字如金:“美是难的。”
尽管“美”在生活中被用得泛滥成灾,可真正谈论时,单单一个“美”似乎过于高深晦涩。在其后加之“理念”,是以表明人们对“美”的观念、思想。
这看法不仅是朱光潜在《谈美》中的理解和《大希庇阿斯篇》中显现的观念,还有我初涉美学的所思所想。
图片/花瓣 我们终将跟自己握手言和3
《谈美》一书在美学书籍中可谓初涉美学者的宝典,但由于“美学”实在深奥,依旧让很多人读得云里雾里。
正如知乎上有人发起这样一个疑问“为何朱光潜的《谈美》给人感觉十分扯淡?”
而我认为,孟实先生从理论到实践皆有入木三分的见解。
孟实先生从“何为美感”入手,共四点。
一,指出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与意象的孤立绝缘。不同于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它们的注意力在事物联系之外的有益之处,而美感只是形象的直觉,是最无用处的,也是最高尚的企求。
二,指出艺术之美与实际人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艺术能弥补人生、自然的缺憾。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形象。正如对岸之美、烟雾朦胧下的远树之美、大雪笼盖下的世界之美、抽象人物之美等等。
三,宇宙的人情化。美感含有移情作用,情趣往复回流,最高境界即物我合一。
四,孟实先生还指出,美感要与三样东西区分:快感,联想,考证、批评。
图片/花瓣 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4
对于美感,这样一种主观的感觉,是最普遍的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
它是我们研究何为美时,最直接最现实的例证。
我认为,我们生活中纯粹的美感很难得,但美感却很普遍。
生活在纷乱的尘世,我们走过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街区,来到一块熟悉的小空间,我们难以对周围的一切进行纯粹的美的欣赏。
不同于去异地旅行,那里的一切成了对岸的风景,我们会在异国的银行门口留下一张充满微笑的照片,会在陌生的街头留下自己独行的身影……
这一切都是距离造就的美。
图片/花瓣 希望你来去如风没有顾虑重重再者,美感很普遍,源于人是一种智力高等动物。
在我们烦恼、无聊、难过、开心时都喜欢用被情绪洗刷过的眼睛看客观世界。这里的客观世界可以是雨中公园里的一朵花、可以是阳光下摇曳的行道树的枝丫、可以是狂风中屹立的现代建筑……
我们被情绪和遐想淹没,与眼前的它形成独立的情趣回环往复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图片/花瓣 须眉皆绿 春已入骨在美感与其他的三者区分中,我大多是“似懂非懂”的。
听其言,觉其正确之处,三思而难察其深意。
一是快感,罗斯金认为希腊女神像没有血色鲜艳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这正是享乐主义的体现,他们以快乐为美。
二是联想,联想是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的,所以在本质上与美感不同。
三是批评考证,它们过于冷静、穿凿附会、因考据而忽略欣赏。
图片/花瓣 我们终将跟自己握手言和然而,作为初涉美学的我,确实难以懂其奥妙。只能说,这三者与美感在感觉上确实是有所交叉、模棱两可的,这样说无可厚非。
我们在观赏名画时首先受到的是视觉上震撼,这是一种快感;我们在观看电影时,试听上的暴力美学的享受,这同样是一种快感;印象派画家在被那一瞬间的美震撼的快感之后,才留下为世人所欣赏的艺术品。
苏格拉底讨论说:“快感既是美的原因,它能使视听两种快感美,为什么就不能使其他各种快感也同样美,既然它们同样是快感?”
此外,我们欣赏莫奈笔下的《日出》、梵高笔下的《向日葵》等,闹钟似乎能联想到我们现实中的各种自然风光,但不能说我们和画作不在同一个精神世界中。
孟实先生还说,考据批评也是美感欣赏的基础。
总而言之,这三者与美感之间的差别,在某种扩大化的程度上会有明显的区别。
可是,对于平常人的美的欣赏中,几乎是杂糅的。
图片/花瓣 我们终将跟自己握手言和5
“美感”与“美的理念”在对美的感觉上是一个概念。而对“美感”的描述,确实是不能缺少的。
我们直接作用于形象产生“美”的赞叹。
正如《大希庇阿斯篇》中,诡辩学者大希庇阿斯在回答苏格拉底的“美是什么”问题时,以“美是一位漂亮小姐”为答案。
而这直接作用于事物形象的直觉又是最难以区分的,它是道不清说不明的。
正如人们对实用、快感的理解,这两样同样是我们直觉上的感觉。
譬如大希庇阿斯言“美是黄金”、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引导“恰当为美”、两人对“美是否就是有用有益的东西”的讨论、“美是视听综合产生的快感”等等,这一切讨论的东西都是作用在人们的美感赋予的事物和感觉上的。
我们可以得出的唯一正确结论是:美和美感相伴而随。
苏格拉底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我们对“美”这一抽象的包罗万象的概念,只能通过我们美感的落实物上,以我们人类的局限的观念来分析。
图片/花瓣 执着于他人 终有失望6
朱光潜自《谈美》第七章开始阐述他对“何为美”的看法。
总体上,他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细看其观点,与他对美感的观点直接相对应。
他说美是心物婚媾的婴儿,美既是物体固有的,也是心的产物。这心物婚媾的美作用在人们的情感上,就是美感移情的精神世界。
在对理想主义和写实主义关于“自然美”的错误模仿上,他认为自然与艺术是独立的两者,自然的美或丑与艺术的美或丑并无直接对应关系。联系美感第二观点,艺术能弥补人生、自然的缺憾。
“自然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我们不能说一部《汉语大字典》就是《红楼梦》或《檀香刑》或《三体》。
图片/花瓣 执着于他人 终有失望7
继而,孟实先生讨论艺术与游戏的不同在于,艺术需要社会性、需要产生传达情感的媒介。
接下来就是我之前认为的孟实先生在《谈美》中涉及的实践部分。
我们如何创造艺术美呢?
一是想象,意象的运用。
二是情感,情深处跳到客观形成完整的情感叙述。
三是格律,应用规律并达到脱化规律的境界。
四是模仿,诗人妙悟与匠人手腕的完美结合。
五是大量的积累,前者的“诗人的妙悟”即灵感,不是天才,只能下“读书破万卷”的苦工,以获得灵感。
图片/花瓣 我曾踏月而来 只因你在山中8
美依旧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正如他的口头禅“我不知道”般,他探究不尽究竟何为美。
美似乎是客观的独立存在,却也能落在一切事物上,并且使人产生美感,达到“一双不必定有一个的性质,一个不必定有一双的性质”的效果。
图片/花瓣 愿你像瘾 总有人为你马不停蹄9
孟实先生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是心物婚媾的婴儿。
他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
孟实先生除了有一个勤于思考、探索的大脑,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他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
图片/花瓣 执着于他人 终有失望10
对于美的研究,不论美到底是主观还是客观或是两者的统一,都逃不离人类的参与。逃离人的观点而言,事物浑然无别。
美的理念就是人对美的思考,就像人类对孤独感、生命意义等的探寻一样。
这个问题将是永无止境的,它也永远推动人的大脑成长、意识完善。
图片/花瓣 希望你来去如风没有顾虑重重
11
黑格尔说:“我思故我在。”
就让我们的“精神我”在这世界上更广泛、更自由的徜徉。
“美的理念”同样是“精神我”热衷思考的内容,而人无“精神我”,则不完整。
所以,“美是难的”,这让我们更享受思考中产生的美感。
图片/花瓣 执着于他人 终有失望(后记:近期作业,为避免冲突,请勿抄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