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王摩卡莫莉在她统治的王国横行,日子虽逍遥却不快乐。当第一个人向她说“不”后,她思考却不明白;成百上千次之后,她一点儿一点儿醒悟,并向那些“暴行”说“不”,这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摩卡茉莉从始至终都想为人民考虑,在这选择变换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成长。而伴随着成长,她不得不失去一些她爱的人或爱她的人,当她百感交集地坐在王座上,这便是她长大了。
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父母长辈为我们遮蔽风雨,让我们事事顺心。而当有一天,他们开始向我们说“不”,一些陌生人也向我们投来嫌弃的目光。这些“不”摧毁了我们最天真浪漫的时光,仿佛要将我们封进一个箱子,砍去多余的枝梢,送去社会大工厂铸造。这些“不”提醒、警告我们不适宜在现代社会生存的弊端,可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如何明白?
于是,更多的“不”像雪崩一样塌在我们身上,终有一个机会将我们的内心与嘈杂的世界彻底隔绝、掩埋。孩童时期的我们曾为了某件事或某个人,闷闷不乐一整天,脑子里天马行空的想法发生宇宙大爆炸。 即使现在看来,那些事不过是鸡毛蒜皮,可是它们造成的冲击不亚于每一次火山喷发对地球的重塑。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哭累了就会开心了,可孩子们还会有下一次闷闷不乐,还会有下一次大吵大闹,因为他的内心和这个社会对他期望的冲突始终未能化解。
可能有一些成年人会认为我不过是夸大其词,以上不过是正常的发展规律。但他们有没有考虑过那些尚未长大或刚开始成长就自杀了的孩子,有没有想过那些在家庭暴力中被摧残致死的孩子们?我并没有袒护或主张家庭暴力,而是想说明人类社会环境的多样性,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亘古不变,当然也有从家庭暴力中顺利长大的孩子。由量变到质变,究竟是成长,还是毁灭? 这全取决于我们在孩童时代的一次次的深刻思考,也许这思考如今我们都无法回忆。
当我们度过这一段可短暂可漫长的过程,我们处在成长的“进行时”。也许你是学着身边的伙伴向父母的“专权”说“不”,也许你是那个“先知者”,总之,我们开始对无数的事物产生了讨厌、“为什么要这样”诸如此类的感情,我们感受到了老一辈们打造的世界对我们都不友善,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一种由内而外的警醒。
当我们发现自己被“孤立”之后,可能以前被我们放在角落里的一种能力——独立思考,以瘟疫一般的速度在这逆境下滋长,让我们挺直了腰板向那些“不”说“不”。
于是乎,外界强加给我们的“不”与我们的“不”产生了火星撞地球般的大碰撞。与孩童时期的毫无反抗力截然不同,我们在这个日益熟悉的世界里找到了支柱,时常能寻到日益衰老的老一辈无法修复的漏洞,在这潜移默化中,将一个腼腆的孩子滋养成一个自信的青少年,也为他的人生埋下无限的伏笔。
老一辈们用我们身上的缺点抨击我们,在这样的一次次矛盾冲突中,我们从一开始的逃避无视,逐渐正视我们身上的缺点,正视我们自己,理性沉着、智慧自信。我们挺过了成长路上一次次的艰巨考验,此时敢于自己向自己说“不”。
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孩童时期矛盾的不可见性与矛盾的真实存在性又何尝不是一种矛盾?只是那时,我们从未发现、从未正式,矛盾从未消失而积累。如今,我们开始着手解决。这是一件史诗级的壮举。
我们在时间的流逝与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的不断逝去中化解矛盾,当我们将这个世界美化却发现“子不待”。在如此刻骨铭心的矛盾面前,我们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向它们说“不”,但当我们能在矛盾中浴火重生,不断锤炼升华,化解矛盾而敢于直面下一个乃至无数个的衍生矛盾时,坚信自己的路,便是我们长大之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