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个题记: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看了听了这一章,半天找不到准确的词汇来概括它的内容它的主题以及艺术手法等。只感到作者在这一章是在畅快淋漓的抒写白灵的“情”。
她在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之后,“心里平静得像一泓秋水,那是圆满完成一项重大而又神秘的工作之后的心里报偿。”但当她一个人坐下来的时候,就躁动不安起来,是“一种孤寂,一种压抑,一种渴盼,一种愤怒交织着的心境。”她为已知和未知的革命同志惨遭杀害感到压抑和愤怒,她痛恨敌人的残暴行为,进而也波及对大哥白孝文的愤怒,真后悔当时没有“抽他一个嘴巴”。可见兄妹的手足之情,在白灵心里,已不及同志间的革命情谊更为珍贵。
作者描写“白灵简直忍受不了夜的静寂,在门与床铺之间的脚地上踱步,心如焚烧似的急于见到鹿兆鹏。”这一句,就把白灵思念鹿兆鹏这个既是上级领导,是曾经的恋人的兄长,又越来越可能成为心上人的那种急不可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读者似乎再找不出其他的词汇能够把它取代。
在这里,白灵与鹿兆鹏建立在志同道合革命情谊基础上的爱慕之情,有可能超越她与鹿兆海之间已有的恋人之情。
在这一章,兄妹之情,兄弟之情,恋人之情交织在了一起。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革命情谊,成为白灵选择心上人托付终身的内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这就是白灵,一个在战乱岁月与众不同的女青年,女英雄,女共产党员冲开桎梏和世俗,大胆而炽热的爱情。她把自己的革命信仰,为劳苦大众未来幸福的追求,一概融进了个人生活。爱得风风火火,爱得奋不顾身,也爱得柔情似水…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陈忠实老师在本章中关于男欢女爱的描写,尤其是白灵对自己与鹿兆鹏那个初夜幸福的回味,堪称经典细节。一样是爱的极致,仿佛山呼海啸;一样是爱的巅峰,熔岩汩汩流淌。在陈忠实老师的笔下,爱情的美妙震颤人心,也让青春的气息散发出耀眼光芒。
回过头来仔细想,以组织的名义安排白灵假扮鹿兆鹏的妻子掩护地下党工作,到底是真的巧合,还是作者的故意而为呢?我想肯定是陈忠实先生故意而为。既减少了人物以免节外生枝又增添了作品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复杂和激烈,从而有利于从各个角度更好地树立展示白灵、鹿兆鹏的完美形象。
在塑造白灵美好形象的同时,作者也不遗余力打造鹿兆鹏这位在野的地下党的领导干部形象。鹿兆鹏面对此前三起三落的挫败,面对一个个革命同志被投入枯井的严酷局面信念坚定,不屈不挠,机智勇敢,个人又连续几次化险为夷。正是有一大批像鹿兆鹏一样的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才换来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鹿兆鹏他们想方设法除掉了叛徒,又在白鹿原上圆满组织召开了党的非常代表大会。岳维山他们估计共产党在郝县长被杀害后起码得蛰伏一阵子。没想到鹿兆鹏正是利用了敌人的得意心理,巧妙完成了自己的壮举。
看这一章时,我每每会想到故乡铜川市耀州区阿姑社村,曾经以“红军窝子”而闻名,这里曾经是耀州区红色革命策源地之一,耀州区第一支游击队就在这里诞生;第一次党支部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我的故乡与照金革命根据地又有着特殊的联系。许多老游击队员、老共产党员都为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开展游击战浴血奋战过。
《白鹿原》所反映的革命斗争历程,都能在我的故乡找到现实的影踪。可以告慰先烈们的是,如今的照金革命根据地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红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区。老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那高耸入云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参观学习,向先烈致敬,誓言继承先烈们的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