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早就听过熊顿这个名字,却一直没有去看她画的漫画和同名电影。昨晚终于看完了电影,哭得稀里哗啦,和所有人一样,被熊顿的坚强和幽默所感动,也引发了自己对生死的思考。可为什么那么乐观的熊顿最后死了呢?我有一丝犹疑。也许你会说得癌症自然活不久,这有什么好说的?于是我想到了他——艾瑞克森。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十七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几乎全身瘫痪,除了头和眼珠能动,其他什么也做不了。三位医生都断言他活不过第二天,结果第二天他的精神更好了。医生们对此感到惊讶,但他们接着又对男孩的妈妈做了一个残忍的断言:“你的儿子就算能活下来,也永远站不起来了,他会终生瘫痪。”结果过了数年后,艾瑞克森不仅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舟、简单的粮食和露营设备以及一点点钱,畅游了一次密西西比河。这是令所有人惊叹的奇迹!但艾瑞克森认为大家都可以做到这点——拒绝暗示。
医生说他活不到明天,他不接受医生的暗示。医生说他会终生瘫痪,他不接受医生的暗示。就这样,他成功战胜了疾病,活到了八十岁。
你看,一个真正拥有坚定信念的人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包括疾病。心理影评 | 请为自己而活
再看熊顿,那个“愿用微笑为你驱赶阴霾”的女孩子,多么可爱。我也被萌到了,笑着哭了。当所有人都在赞叹熊顿身上的美好品格时,我还想插一点点题外话。
看了漫画,也看了一些采访,其中提到熊顿身上的表演型人格(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有一回,已然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样子的熊顿在聚光灯下突然就精神起来,立马谈笑风声,周围人不得不佩服起她内心的强大。和朋友们一起时,熊顿总会开心地大笑,调皮地自嘲,然后潇洒地挥一挥衣袖,一副“烦恼算个屁”的洒脱模样。给父母打电话,也总是拣好的说,绝口不提自己遇到的糟心事。看到别人有苦恼,她懂得设身处地,想他人所想,以最温暖的姿态安慰到别人。
一个那么懂事和体贴的人,一个总是考虑别人感受的人,一个在读者面前闪闪发光的人…
会不会当她一个人时,内心的苦和痛才稍微表现出来一些?
近年来,城市的白领们流行着一种病,叫“微笑型抑郁症”,简单地说,就是给难过蒙上了一层微笑的面纱。外表看来仿佛把一切都看开了,对生命显得特别积极和乐观,然而私底下却一个人默默啃食痛苦。说白了,快乐也是装的。据调查,微笑型抑郁症患者中“逗比”居多,他们平时在朋友眼里开朗、活泼、爱自嘲,是朋友眼中的开心果。
还记得一个段子吗?“理发师对一个愁眉苦脸的顾客说,你别这么愁苦,有个著名的喜剧演员来演出,去看看吧。顾客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地球上最搞笑的人,以前或许是卓别林,现在大概是憨豆先生,但他俩都是抑郁症患者。
当然不是说所有“逗比”都会得抑郁症,而是说,当我们习惯于取悦别人而忽视自己时,疾病可能就会找上门来。它其实是来提醒你多在意自己的身体和感受,因为你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你才是最需要被爱的那个人。
不能说熊顿就有“微笑型抑郁”,而是她表现得过于乐观,从不向他人吐苦水,也不愿给别人带来麻烦,不管是失业、失恋,甚至得绝症。万事有阴阳,万物有两极,太过了总归不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癌症是身体绝望的信号——你从来不关注身体,不在意自己的感受,身体便以最暴烈的方式表达出来。
好心疼熊顿。
心理影评 | 请为自己而活02
瑞士裔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提出“死亡经历五阶段”理论,即人们临死时必然经历以下转变过程: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
第一阶段:否认。大部分人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或即将离世时,会下意识地否定:这不是真的!不可能是我!
第二阶段:愤怒。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地想:为什么会是我?!
第三阶段:讨价还价。其实就是面对残酷的真相,给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个承诺。
第四阶段:沮丧。当你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当你变得越来越虚弱时,你的内心将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还有挥之不去的哀伤。
第五阶段:接受。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你要学习面对死亡。这时候,你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等待离去的那一刻。这一阶段的你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兴趣,你重新找到了安宁。
当然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按顺序来的,毕竟每个人的死亡历程都不同 。在《西藏生死书》里,上师最后的离去,安宁而富有力量,颇有一种庄子“鼓盆而歌”的大气。这就是修行者面对死亡作出的最美诠释。
白百合在演完熊顿后,出现持续好几个月的情绪低落。一个专业的演员,要想演好某个角色,必定要具备“他心通”的能力。你要进入你所饰演的那个角色的世界,你要真正懂他。只有全身心投入,你才能演得好。从白百合的状态来看,真实的熊顿未必就如她展示给外人看的那样洒脱,面对死亡,她与常人一样,内心也是充满了恐惧和哀伤。然而她忍着,假装自己很快乐,不去看那个痛苦。所以她既做不到像艾瑞克森那样以坚定的信念战胜疾病,更没法像修行者那样拥有对死亡的超脱态度。
她就是个普通的人,是个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爱与关注的小女孩,面对死亡会软弱会害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媒体过于强调乐观和正能量,而忘了软弱才是人最真实的存在,只有允许自己软弱,才会有真正的坚强。尤其是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面对死亡,否认、愤怒、沮丧过后才能够真正平静地接受。
癌症在提醒熊顿要关照自己,要她学会休息,而她还是选择了把时间花在她的作品上。当然画漫画是她的兴趣,可是漫画是给读者看的,就好比你在朋友圈里晒着自己过着怎样优雅而又精致的生活(这同样让你很有存在感)。漫画就是熊顿的舞台,观众的掌声带给她力量。当她把能量用在了“呈现”上,会比真实的状态更有趣、更精彩。那么,什么又是真实呢?
所谓真实,就是当下那一刻所体验到的。你可以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上,闭上眼睛,好好感受,身体就会有感觉。——肩膀感觉有压力吗?哪里有不舒服?当我们这样做,才算是真正关照自己,与自己有了连接。当我们忙着在做一件事时,我们是听不到潜意识讯息的。
只有停下来,把一切都停下来,才能真正听到身体的呼喊、内在的讯息。让自己活得更真实吧!因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即便如此,熊顿依然像一个可爱的天使,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有趣的珍宝。愿她在天堂安息,好好为自己活。心理影评 | 请为自己而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