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研究生考试国家线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身边二战的同学里,有的高分录取金榜题名,也有的差之毫厘遗憾落榜。在每天增加的考研人数面前,不由得让人思考,人们考验是为了什么?想搞学术的有多少?只是想拿个文凭的有多少?想换个好学校好专业的有多少?随大流的有多少?想躲避就业难的有多少?
我是研一在读,当年是个三跨考生,自己为什么考研呢?原因比较复杂,一个是本科专业实在没有太大兴趣,想要学习一门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二是家庭原因,老爹非让考。去年的这个时候,也是我正纠结的时候,国家线出了,只高出一点点,复试希望不太大,完全没有调剂的心思,老爹却一个劲地让我去调剂,那意思就是你必须上个研究生,还一度闹得不愉快。后来走了狗屎运,擦线进复试,然后就被录取了。
然而读研并不像当初想的那样,课程不算多,导师正好在国外进修,给我们的任务就是每个月要交5000字的读书笔记,什么组织都没参加,基本处于散养的状态。一度是极其困惑的,而且这个困惑断断续续到了现在。
最近在看《新闻的骚动》(很不错的一本书,推荐一下),作者说读者关心娱乐新闻超过非洲难民的新闻,不一定是读者的浅薄,还可能是记者呈现方式不够引人入胜。这让我想起现在的自己、现在的这个研究生。我这个专业更多的可能还是要务实的,尽管报考的是学硕(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走学术的路子),然而在教学当中,并没有多少实际采编写这类基础技能的教育,即使是隔壁专硕班。
学硕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主攻学术的人还是少数,更多的同学还是为了毕业后走入社会的一份工作。跨专业的同学也很多,本科专业教育的缺失让我们在有些时候捉襟见肘。平时宿舍聊天说到学硕和专硕的区别时,纷纷后悔当年自己为什么傻不愣登的考了学硕而不是专硕,专硕的毕业论文轻松一些、毕业的要求里也没有必须要刊登论文这项要求,而且只有两年的学习。
其实我不知道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应该是什么样的,国外的是什么样的,我只能根据俄我获得的信息来分析判断。比如有个心理学的同学(不同校),研一在读,每天都很忙,跟着老师后面跑腿,有时候我是庆幸的,觉得自己还好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有时候却是羡慕的,觉得那才是研究生的标准日常。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你去自学啊。确实,就我的专业来说,有些东西是可以自学的,比如PS、剪辑视频等,但报道、写稿子这类专业性更强的东西是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的吧,不然自己一头雾水永远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标准和圈子。读书是可以自己一个人进行的,但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却需要三五人的沟通。
我想对那些想要选择考研的人说,如果你想考研,先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文初的那些目的都没有错,只要你有个明确的目的,这一路的学习好歹是有个方向的,为了学历的那就多实习多实践,为了学术研究的,那就多读书多项老师探讨。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有更清晰的计划安排。
读研需谨慎,它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很舒服,还是学生能有着寒暑假,课程不多的时候真的很闲,但是你要知道还有论文的存在,写论文真的是件蛮辛苦的事情。记得自己大学时候的论文都是拼拼凑凑完成的,老师也没有太严谨的要求,但是研究生不同了,再东拼西凑老师也是不会放过你的。毕业论文?那就更“痛苦”了吧?虽然我还没有到那个时候,但是从补寒假四五篇论文作业就能略见一斑。
研究生的福利也许只有寒暑假了吧,那个学生证在许多景点那里都是没用的,在他们眼里,研究生已经是很大很大的人了,不能再像本科时那么随心所欲、任性而为,现在的我就处在这种年龄成年内心还不成熟的尴尬阶段。
你还会有着内心给自己施加的压力:工作的同学早已挣钱养活自己,而我还在每月向父母要着生活费过日子,一边想着学习的事情,一遍放眼周围有没有什么兼职可做,这也算是研究生的日常之一吧。
读研真的没有想象中的轻松。
其实说来说去,最终的意思还是:做决定要再三考量,如果决定了,那就义无反顾的去付出。时间的流走是无情的,你再用力挽留都没用,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来填充自己,让这些时间走得没那么无意义。
我说的这些很泛泛,几乎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很多人可能有反击的地方,我也不愿意去讨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中的缺点不足,虽然自己能够感知一二,虽然老师也有告诉我们一些,但是,这种外部制度的改变是很难的,最终能改变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羡慕国外的研究生氛围,那就努力出国咯,不羡慕,那就把手头能做的事情做好,毕竟在我国的这种研究生教育体制下,也是出来过精英人才的。万事还是要靠自己,不是吗?
自己选的研,跪着也要读完呐!
图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