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元宵节,儿子提醒了我几次去超市买汤圆,我告诉他买的汤圆太甜,元宵节我自己包,家里还有糯米面,也不用去超市买了。
元宵节早上没睡懒觉,我七点多就起床了,把黑芝麻、核桃仁、花生米用擀面杖压碎,加了些蜂蜜,就算调好了馅。然后拿出糯米面和面,就我们两个人,半个小时我就包好了十几个汤圆,儿子八点多起床我的汤圆已经煮好了。
我问儿子好吃不,他连连点头说好吃,比起买的没那么甜也没那么腻。当然了,不仅低糖低脂健康而且美味。
包汤圆时,就想起妈妈,每年的元宵节,我们还在梦乡时,妈妈就已经在包汤圆了。等我们起床时一个个白白圆圆胖胖的汤圆已经躺在篦子上静待着我们。等我们洗完脸,妈妈就开始下汤圆。每年不管包多少,每个人总是一大碗,总能吃得一干二净。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别人说的“汤圆不能多吃不好消化”之类的不良现象。
从我记事起,我家一年至少得吃两次汤圆,一次是大年初一早上,另一次就是元宵节的早上。
大年初一早上吃完汤圆吃饺子,我发现这成了我家独有的传统。听妈妈说起爸爸的老家,那是个出大米的地方,主食也是以米为主,妈妈说那边的汤圆,是以做好的馅料在糯米面上滚动,直到成为一个均匀的小圆球。按现在网上的说法,这才叫元宵,元宵是滚出来的,和面包得是叫汤圆的。
记得上学时每逢寒假回家,最需要带回来的就是糯米粉和汤圆芯子,那会儿住在林场里,交通不方便,好多东西是买不到的,包括这种周围人不怎么吃也不会做的糯米粉。
后来妈妈说买的芯子贵不说还不经用,后来就开始自己做汤圆芯子。把花生米,核桃仁压碎,加点白糖、红糖,还把橘子皮烤干砸碎加在里面,吃到嘴里,有一股独特的香味。
再后来爸爸退休搬回老家,地方换了,习惯一直没变,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和正月十五早上依然是吃汤圆。我从刚开始吃妈妈包的汤圆,到后来自己学着包。
前几年妈妈腿脚不便走不动路、站不住开始,我就陪在妈妈身边。妈妈在旁边指导我和面,我也学会了包汤圆。从刚开始的一包馅子会流出来,一个白白的汤圆变成了带着星星点点颜色的花汤圆,现在我也能把汤圆包得白白胖胖圆圆,和妈妈的没啥区别了。可妈妈却于去年离开了我们。
没有了妈妈,我成了没妈的孩子,也成了无家可归的游子。我第一次害怕过年,第一次在过年有了无法言说的失落感,第一次在过年食之无味,丧失了我作为吃货对食物表现出的强大的兴趣。
姐姐怕我一个人过年不放心,硬叫我去了她那儿,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初一早上只吃了水饺,而没有汤圆。没有了妈妈的大年初一本就没有了味道,吃不吃汤圆都是一样的。
今天我吃着自己包的汤圆,尽管儿子说很好吃,但我知道面活得有点硬了,口感差了点,馅子里也缺了什么似的,少了点味道。如果妈妈和面就不会这样,如果妈妈调的馅,一定不会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依然有滋有味地吃了好几个,又多吃了两个,妈妈爱吃汤圆,就当我为妈妈吃了,就着在眼眶中旋转的眼泪,我咽下了汤圆,我看到妈妈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