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思考

作者: Recycler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23:20 被阅读0次

    金刚经思考

    文:Recycler

    116/326.3053

    电视里佛门大师常说,四大皆空。佛经里也常提到“空”这个字。很多人把空理解为“没有”,进而理解为“什么都不要”。如果认为什么都不要,便成了“我执”。我理解的“空”是“没主见”。一旦把“空”下了定义,空就像一株具体的植物,扎根在土地上,就会拒绝其他土地,拒绝与其他植物为邻。我理解为,“空”是一个随风飘的蒲公英的种子,随着风飘向任何地方,可能会落在任何地方,风一吹,又飘向远方。这是一个理想型的种子,偶尔落地,也许落地时间长一点,但是又会飞向远方,或是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真实的种子会落地,会扎根长出新的植物。理想的种子不会扎根。那些学佛大师给出的意见就是这样,要么不说话,要么伸出一根手指,要么说遵从内心。所有的答案都是让提问者自己做决定。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决定,就表现出不定向的结果。对于一个人来说,得到大师的点化,这次选择这,下次选择那,没有执着的答案。在我们旁人看来,大师给出的答案是不定向的。就像理想型蒲公英的种子飘向任何方向,自己当下的内心向往便是那阵风。当把“空”理解为蒲公英种子,就没有我执了。

    不免要问,“没有主见”算不算一种我执呢?遇到什么是都坚持随缘、随心、无所谓。这种准则算不算执着呢?每次问大师的时候,总是会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作为旁观者,大师做法这算不算我执呢?“空”难道不是让谁人也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做。偶尔无所谓,偶尔坚持。这才是我理解“空”定义,大师都做不到“空”,我们怎么能做到“空”呢?

    大师并不是做不到“空”而是把“空”的概念传播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不执著,让更多人解脱。大师自己则执着的普渡众人,陷入了“普渡”的执念。像大师这种牺牲自己拯救世人的精神,人们统称为“菩萨”。想想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不成佛”。谁都知道西天是好地方,谁都知道成佛是好事。地藏王把成佛的机会留给别人,自己解救众生。帮助别人委屈自己是成“菩萨”的首要条件。那些开门答疑的大师便是菩萨。

    再回忆一下济公的形象。偶尔喝酒吃肉,偶尔帮助世人,他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不会知道他下一步有什么特定的行为。这种大师称为“罗汉”。自己做到“空”就好了,不会执着的做某一件事。

    以上,我对“空”和“我执”的理解。

    贪与善

    那些大师并不是仅仅执着于“普渡”。当问大师有两个愿望如何选择的时候,大师往往会建议选择一个内心最想要的。当认为自己的两个选择无法取舍的时候,大师会建议不要贪心,选择一个就好。然后讲一大堆贪得无厌的例子,让提问者自己割舍一个。这种大师我认为还没学到家。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偶尔也许可以是不完美。有些大师会这么说,两个选择都想做好事有难度的,建议提问者不要过于在乎完美,各取一半就好。这也算是一种劝人没有贪念的做法,这使这种做法的答案更多一些而已,算是体现佛的智慧。总结来说,当提问者有贪念的时候,大师还是执着的认为不要有贪念。这也算是一种我执。这种我执,是为了降低提问者的苦恼,也算是“普渡”旗下的一个分支。

    “大师,我很苦恼,我有两个选择不知道怎么决定”

    “听听内心的最想要的声音”

    “两个选择都想要”

    “不能太贪心,人生不会太完美,选择一个最快乐事。”

    “我不知道怎么选择,大师给我做选择吧”

    “说说看”

    “我觉得打人快乐,也觉得喝酒吃肉快乐。我怎么选择”

    “要有善念,虽然喝酒吃肉也破戒,但是总比打人有善意。打人是万万不可的。”

    随便编了一小段对话,大师自然是比我会说话,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在善恶选择的问题上。大师们的执念还是越善越好。在遇到富豪的时候,也会游说富豪做善事。我有个疑虑,有两种选择假设。当有人问大师,自残和打人,自残和打高僧。这两组选择,高僧会怎么给出答案呢?善和恶之间做选择,舍弃恶选择善。大善与小善做选择,舍弃小,选择大。大恶和小恶做选择,舍弃大,选择小。这是我总结的答案,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得答案。大和小的定义又是什么呢?群体为大,个人为小,菩萨这么认为。个人为大,群体为小,罗汉也许会这么认为。至于善与恶,只能按照个人的快乐和痛苦程度决定的。不管菩萨还是罗汉,精神层面的程度总是会高于物质层面的程度。让别人心情愉悦比给别人赠从要善,折磨别人的精神比殴打别人肉体要恶。如果只是简单的同类别的对比,按照以往前人经验,会有所答案。但是世间事,你我他,精神物质,分不清谁重要谁次要。这也是我刚开始两组选择困难。在我这里是问题,在大师哪里早已不是问题,不能害人甘受痛苦,也许就是他们的准则。只是我们俗人还在执迷于我执,执着于自己的身体感官。说了一堆废话,就是想说一件事,对于善恶,大师还是有执念的。劝人向善,也是“普渡”的一个分支。

    好吧,大师总是要有点作为,才能让人们喜欢,受人们爱戴。没有“普渡”的执念,也许世界将变得一团乱麻。

    福报

    以下是根据南怀瑾老师在金刚经注解的延伸,拾人牙慧。

    福报,学佛常用的一个词。一说到“福”,大众便会想到幸福的回报。什么是幸福呢?有肉吃,有酒喝,有钱花,有官做,儿女聪明伶俐,妻子美丽大方,双亲健康快乐。幸福是世间所有觉得美好的代名词。说笼统一点,幸福和钱权利是等价的。大师说做善事有福报,人们就开始做善事期望获得幸福的回报。大师没说给佛像叩首,人们为了追求钱权利,自发的给佛像叩首,让其看到信徒的用心。仿佛真的有这么一尊透明佛盯着信众。一旦心不诚,佛就不给发钱了,佛就不给官职了。好吧,人们眼里的佛管的太多了。如果人们要想的,只是拜佛就可以,只是行善就能得到,那还要创业工作干什么。

    借用南怀瑾老师的解释,福报真正的含义不是钱权利,而是智慧。钱权利等等都是一时的馈赠,而智慧则是最大的福报。至于为什么是智慧,我没有找到南怀瑾老师的说法。为了方便理解,我只能信口开河了,造口业了。

    做善事,常见就是帮助人和捐款。福报并不是为了得到救助人的互助,并不是为了得到自助者的涌泉相报。那是为了什么?付出之后,就会看到有人会誓死效忠,有人会得寸进尺,有人会挂在心间,有人会忘于脑后。就会看到人生百态。如果不去行善,则少了与人接触的机会。如果只去作恶,看到只是伪装的一面。只有用善意去做事,才能看到真实的反应。认识社会便是一种经验积累,获得一种智慧。在与各色人等接触的时候,凭心而做,凭着自己快乐程度去做。可以豁达一些,好人坏人都多捐助,可以抠门一些,分不清好人坏人的情况下,少捐助。可以察言观色分别捐助。以快乐为原则,因捐赠者的能力不同采用不同的办法。这些办法都是自己想出来的,是通过与不同人打交道总结出来的,是让自己觉得生活最有意义的做事方法。因为因人而异,大师无法给每个人一个准确的获得智慧的办法。只能说是,行善就好了,行善多了就会遇到各类人,与人打交道便会获得智慧,也就是福报。

    解释的对不对,我自己觉得对就好了。西游记最后一段,最好的经书是无字的,唐僧觉得无字的看不懂,就要了次等有字的。说明什么道理。最好的东西,不需要明说,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领悟,会领悟到不同的结果。所谓的高级智慧也是靠每个人去体会去感悟,才能获得与环境相应的智慧。而次等的智慧,写在书本上,只要照搬就可以。这不是智慧,那些愚钝人的学公式是学不会的,对他们来说掰手指是他们可以领悟的智慧。智慧因人而异,自己能获得适应环境的智慧便是最大的福报。

    以上,只是我个人认为,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伤及某些人的认知感情,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我这样想,我觉得很快乐,便于与认知的世界融合。要是觉得我认为的有问题,你可以说服我,我也许会改变;你可以打服我,我也许会因为怕挨揍而改变。快乐是个综合评定的事,诸位开心就好。

    ~~~~~~太长不看~~~~~~~~~

    简版:破除我执,即要面对所有宗教。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Michelle9Y:我从一个常俗人到踏上修行之路时间很短,不能理解经书,但我很认同你的态度及文末某些观点。
        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是,大脑囿于后天几十年的经验,因此普通人用脑思维去研究这些,有局限。我们站在人的立场,与佛或者南怀瑾这样的人观察立位不同,要到那个位置,才理解他的话。
        你若愿意了解,可以看看这个网站的“点度学人”版
        http://www.wendaozhixiu.com/?fromuid=1428
        Recycler:@弥生1428 谢谢,人与人立场不同,南怀瑾老师他们是信,所以有感触。我作为普通人,不信,所以感触少。立场不同罢了。谢谢你的指点。俗人一个,别见怪。

      本文标题:金刚经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gk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