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建筑圈建筑档案
朱锫 | 会心处的建筑根源:自然建筑

朱锫 | 会心处的建筑根源:自然建筑

作者: 建筑档案 | 来源:发表于2018-06-19 18:34 被阅读2次

以文字纪实,以对话启发。

这里是《建筑档案》对话现场!

本期对话嘉宾: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朱锫

会心处不在远

2017年3月31日到5月18日,朱锫在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中心举办了自己的首个个人展览。在这次名为“会心处不在远” (Mind Landscapes)的展览中,展示了云南大理当代美术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安徽寿县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石景山文化艺术中心五个项目。

展览现场

会心处不在远

多一份自在与优雅

内在里多了一种淡定与从容

或听 或看 或顿 或走 或者向前走走

在哪一处停下即可

方的建筑 本源性的思索

常理与常态 大小之间

应一份建筑的礼物

五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建筑表达形式,默契一致的展示朱锫的建筑思考过程。一种浸润过中国传统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考,偏于纯粹的建筑秩序营建。在张弛有度的艺术表现形式下,以展览的仪式感表达对现代主义建筑冲击下的建筑问题进行的反思。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型

德国柏林Aedes当代建筑中心是世界上地位最高的也是最好的展览中心,很多世界级的建筑师都从那里走过,它曾被誉为是建筑艺术交流的圣殿。这一次展览凭借建筑记述和场景描述的手法,展示了他的工作过程和对建筑的思考。

展览主入口

策展人结合了朱锫的思想/方法论/价值探讨/建筑表现力等多方面的成果,展示了一个中国建筑师与世界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方式。这与朱锫之前参与的其他展览不同,他说到“到现在才做个展是因为这个时机正好,自己在建筑的思考层面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个时间段是我自己思考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时期。”这一次并不是单一思想的表达,从整体建筑与它个人的融合上更加全面的诠释了他对建筑一段长时间的思索过程。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_朱锫与卡内基艺术博物馆策展人R.Ryan

“过去几年,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做客座教授的时候,一些教学上的思考脉络,都集中在近期的几个建筑上,所以这些建筑都能反映出我目前的思想。我没有出过书,也没有作品集,我不认为我的建筑就只能这样了,万事万物都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所以我一直在探索。”

一次展览,一次新经验,不同的遇见建筑的方法

扎根自然的真实建筑

“人们逃离城市,走出建筑,说明他们在建筑里待着不舒服,他们对建筑环境不满意。中国地方古老建筑存在千年至今,自有其智慧。这正是我在设计时学习和效法的。”

大理美术馆模型

对于“会心处不在远”,朱锫说:“如果我们想寻求根源,按照自然的态度挖掘过去的生活方式,探究大自然如何塑造了人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地区因着自然的不同而有着特定的文化。而建筑只有带有这样最真实的地域性才不会漂浮在空中,才会跟特定的地域文化建立联系。”

开幕式研讨会_香港M+美术馆策展人A.Chen, F.Rambert

在过去,城市化是主题,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建筑,只有技术做主导才能实现城市标准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经过30年的发展之后,整个中国建筑界都在思考:我们缺失了什么?很多人都在考虑城市文化,看到了过去的城市热,变成了现在的乡村热。

开幕式研讨会_策展人E.Kögel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格局,世界上的其他发达城市也一样。就如我在柏林的展览上所提出的那样,建筑在我看来应当是自然的建筑。过去我们的建筑更多地强调技术和其他层面,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更强调自然建筑。这也表达了我对建筑的一种态度和坚守的方向。”

开幕式_Aedes当代建筑中心主任HJ.Commerell

在过去的近五年时间,“自然的态度(建筑)”是他演讲一直沿用的主题。这是他所认为的建筑最真实的状态:跟自然有很强的关联性。从自然的角度出发,特定的自然条件塑造特定的建筑和生活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并非没有道理。

开幕式研讨会_A.Chen,F.Rambert,周榕,R.Ryan,李翔宁,E.Kögel(左-右)

自然文化很特殊,一旦人们捕捉了它的气候特点和生活方式,建筑师通过了解这种方式存在下的自然道理去建造,朱锫称之为“自然建造的法则”,大自然会告诉人们在这个地方应当如何建造房屋,所以房子会有特定的类型,否则人类就不可能生存下来。

中国传统山水画所讲求的“心境”与“气韵”也是如此,朱锫的建筑创作实践也在讲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讲求建筑气质与环境的相得益彰。因此他的建筑风格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最本真的状态,给人的感觉既有艺术的高级感,又有亲切感。

建筑的地域文化

展览之于艺术,其重点就在于通过一场活动,传递一种理念,表达一种观点。每一个建筑师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人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坏对错,才能去做对的事避免做错事。好的建筑有两个因素,第一要有根源,第二要有新经验。而“根”就是建筑和某个地域文化的血缘关系。

寻找根源就是追溯历史,首先要看过去,从历史设计到文化和人的生存方式,就会发现过去的人们除了今天多呈现出来的传统的建筑、服饰、生活方式之外还有自然法则。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就是最经典的例子。只有了解景德镇千年的瓷窑文化,才能明白“窑”对当时社会人们的重要性,也就能够寻找到今天建立一个博物馆对于人们的意义。

特定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塑造了过去人们的文化,这就回到了自然建筑的道理。为什么要寻找根源?假使建筑师做的建筑没有根源,就是水土不服的漂浮物。就像人际关系一样,假使某个人生活在一个区域里,他没有当地人的语境人们就不会和他交流,反而会形如陌路,不会靠近他、了解他,也不会去和他交流。建筑也一样,如果没有关系,别人就会敬而远之,就算距离再近也是擦肩而过。

朱锫对建筑的理解一直处于一种开阔的境地,并且用建筑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感。他曾说自己内心的原初是艺术,在讲究科学救国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而他觉得建筑最能表达艺术。但“艺术”两个字,却不够人们完全的了解建筑。会自然之心,建筑的生命才能深深扎根于一片土地。

- End -

本文由档案记录人原创撰稿,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 | 建筑档案 | 公众号中留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朱锫 | 会心处的建筑根源:自然建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kz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