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播剧《都挺好》即将迎来大结局。这部高口碑、高评分的电视剧,因为有着比较贴近生活的扎心的剧情,把原生家庭的痛,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给你看,戳痛了许多观众的心。
朋友小阳说,“太扎心了!这个苏大强简直就是我外公,而苏明哲就是我大舅!”
同学小菲说,“我妈和苏家妈如出一辙,就知道溺爱我哥,结果呢,硬是把我哥养成一个废柴!”
网上,还有很多网友对家中父母、长辈的吐槽。
太多的相关与相似,都不是家庭关系的“好”,而是各种家庭关系的“不好”。让很多网友感慨:这哪是“都挺好”?明明是“都不好”!
确实,这部家庭伦理剧,反应了太多家庭带给人的伤害,特别是带给孩子的伤害。
表面上看,很多人觉得苏家被家长偏心的两个儿子,得到了家长更多的重视和家庭更多的资源,比起被冷漠和忽略的女儿,明摆着女儿是最大的受害者。而究其内在因素,其实,苏家的三个孩子,无一幸免都成为了中国式家庭关系里的受害者。
2
苏家大儿子苏明哲,经典台词是:“太让我失望了!”。这个常常道德绑架弟弟和妹妹的大哥,其实是一个从小被父母绑架的可怜虫。
苏明哲清华本科毕业后,如愿成为斯坦福硕士,定居美国,结婚买房生子,完成了母亲赋予他的光宗耀祖的重任。
母亲离世后,他回国奔丧,随后失业,问题随之而来。为了撑起大哥的面子,他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请求妻子隐瞒自己的失业;没有能力赡养父亲,还逞强承诺要把父亲接到美国;夸海口给父亲买三房一厅,结果两房一厅的首付都拿不出来……
苏明哲一系列过分爱面子的行为,源于苏母的潜移默化。
苏母从小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她在原生家庭的境况可参考女儿明玉在家中的境况。所以,她和苏大强结婚之后,迫切需要新家庭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苏大强是一个没钱没地位的图书管理员,在外在家都是翻不起浪的窝囊废。于是,苏母在家里掌握着分配资源的绝对权力。
她期望着她的大儿子有朝一日功成名就,“替代”她那无能的丈夫,让她在邻居和亲戚面前抬起头来。所以,在得知每年15万的留学费用后,她不惜卖掉一间房子,供明哲上学。
苏母的卖房助学,不是“无条件”地爱,而是有条件的交易,她的条件是:你必须为我、为苏家撑起门面。这种捆绑,成为一个枷锁,牢牢地套在了明哲的脖子上。
他的无以复加的爱面子,他的对父母的“愚孝”,以及对父亲苏大强不敢说“不”,就是被父母意愿的绑架所致,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权力狂”家庭的受害者。
3
苏家二儿子苏明成,口头禅是“这是性格缺陷!”。这个时常说别人“有性格缺陷”的苏家老二,就好像苏家只剩下他苏明成一个正常人一样。而他,自己的问题大着呢。
苏母对二儿子给予了很多宠爱:女儿明玉读书需要钱,苏母为了省钱,说女孩子读书有什么用,让女儿考师范;而小儿子出门旅个游,苏母却意愿拿出钱来给予支持;大儿媳妇生孩子时,苏母不愿意去帮忙,只想留在国内给二儿媳妇做她最喜欢的抹茶酸奶……
看起来,苏母对二儿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母爱吧?然而,这些宠爱,也是有前提的。
苏明成从小就知道,在光宗耀祖方面,自己争不过大哥。但是他善于察言观色,特别会来事,用现在的语言说——他是一名暖男。于是他弥补了父亲木纳、不会讨母亲欢心地缺憾,对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的苏母非常贴心,成了妈妈的“小棉袄”。他的嘴巴甜,会讨好,极大满足了苏母的被需要、被关注、被感恩。这些,是在她的原生家庭所缺失的。
然而,苏母对明成的的这份“偏爱”与“溺爱”,也困住了明成。为了回报母亲的“爱”,他比哥哥与妹妹付出了更多的爱与陪伴,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放弃了锻炼和施展能力的机会,导致最后一事无成,在兄妹中抬不起头来。
他的“性格缺陷”,除了啃老,缺乏独立意识和能力,还把对母亲的“情感输出”价值模式,继续延续到了自己的小家庭,对老婆百依百顺,在外应酬老婆一打电话就回家,好像进入了一种奇怪的轮回。
4
苏家老三苏明玉,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她的口头禅是“这是苏家的事!”,意思是说,她跟苏家已经没有半点关系了。可实际是,每次苏家只要一出点什么事,苏明玉总把自己最重要的工作放下。可见她内心的纠结与拧巴。
苏明玉和苏母一样,虽然在家庭里受到轻视,不被寄以希望,却像一兜荒原上的野草,蓬勃生长,发展出更加强悍的能力。
但是,这个孩子由于在家庭里被关爱、被重视的需求受到了沉重的打压,如此形成的独立和坚强,是一种内在压抑、脆弱的独立和坚强。
这造成了成长为大公司总经理、业界大咖的苏明玉,心里始终无法对他人产生情感信赖,害怕走进亲密关系。即使遇到一个愿意时刻照顾她、互有好感的男人,她还是抗拒进入恋情。只有在喝醉之后,她才敢放松下来,暴露出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脆弱。
苏家的三个孩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式家庭如此伤人?
5
伤害孩子的第一个原因,是父母的爱无能。
爱与自由博客的博主李雪说过一段话:“严重重男轻女的家庭,男孩几乎都没有好下场,甚至发展的比女孩更差,这怎么可能是得到爱的结果?男孩只是被父母狩猎的对象。男孩要承受一对爱无能病人的极大关注,被他们寄以各种投射,男孩只是承载他们投射的载体,父母爱的是他们自己的投射。”
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爱,于是也无法为自己的孩子传递爱。苏母如是,苏父亦然。苏大强在自己的家庭是独子,他受到的关注和重视比自己的两个儿子更甚,而他的两个儿子又继续了他的命运的轮回。
是什么阻碍了爱的流动?是有条件的“假爱”。
中国有一句老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在这个“指导思想”之下,让孩子“听话”,对孩子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其实,这是一句天大的谎言。
不难发现,这些逻辑都指向了“控制”。凡是有控制欲的爱,都不是爱。就像苏大强,以“我是你爸爸”为名,逼着儿子、女儿满足他的一切自我需要。那是爱吗?是绑架。
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真爱:
父母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无论孩子做了什么,父母都能接纳和拥抱孩子;
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
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
重要的是看到孩子的感受,而不仅仅只是看到发生了什么……
中国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不好,总是爱说,这孩子都是被宠坏的!其实,真正的宠爱,永远不会带来“坏”,只有“假的爱”才会。
6
伤害孩子的第二个原因,是家庭关系的次序被打乱。
一个家庭里,父母、亲子之间最好的关系次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提出“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该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
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反过来,家庭中如果是母子关系、父女关系排在了夫妻关系的前面,比如三代家庭里婆婆占据主导,儿子对母亲言听计从,把妻子置于最后,那么这个家庭是极度不稳定的。古近代中国家庭里这样的悲剧案例举不胜举。
现代家庭里,母子关系先于夫妻关系的,比比皆是。苏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关系次序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几乎造成了对所有家庭成员的影响和伤害。
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从父母传给孩子,再由孩子向下传递。
愿我们都成为爱的传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