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存士》第一

作者: 墨者顾如 | 来源:发表于2017-06-11 13:21 被阅读81次

    011《存士》第一

    本文可以视为《墨子经义释诂》的缩减版。由于儒者大幅度“校改”墨子书,并形成了认知惯性。导致我们需要处处辩论、论证其错误,导致《墨子经义释诂》篇幅太长。而且里面三分之二内容在作辩论。不便于阅读,也使不知就里的读者不知道为什么需要那么多辩论。所以顾如将《墨子经义释诂》以语句简说方式登载到这里。需要参考我们所作论证的读者,还是需要参考《墨子经义释诂》。

    0001

    《存士》: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大意):唯有贤士能帮助君王保国。

    (注1):君缓贤忘士,贤士也会缓君。人是人的镜像,这是墨家人与人的关系原理之一。  (注2):墨家兼爱,“存士”不能写作“亲士”。  (注3):入国,即墨经中常用的“与”。或者参考所染篇。成为国君,是要溶入该国。不再是一家一姓之人了。

    ————————

    0002

    《存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

    (注1):虑败、虑害,而不是求成、求善,是墨家特点。相对保守。

    ————————

    0003

    《存士》: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

    (注1):难为自己,即对自己高要求。

    ————————

    0004

    《存士》: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  (大意):自信,自己相信的东西。相信自己的所学、能力等等。

    (注1):杂于庸民,是墨家知民义的要则。墨家知民义不仅仅依靠书本。因为圣人之言表达的是古时民义。经下第17条。

    ————————

    0005

    《存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

    (注1):虑败、虑害,而不是求成、求善,是墨家特点。相对保守。

    ————————

    0006

    《存士》: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大意):在文中,此句墨子劝君,想要获得人们的美誉,必须先经受人们的批评。

    (注1):所欲必然是曲折获得。直取所欲必遭规律或他人反制。如欲安逸,必经劳苦。

    ————————

    0007

    《存士》:偪臣伤君,謟下伤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  (大意):过于亲近的、谄媚的下属会伤害君上。君上需要有敢于、善于争讼的臣下。

    (注1):詻,争讼。不单止是对做某件事的进谏了。还包括对义、规则、原则的是非判断。

    ————————

    0008

    《存士》:分议者延延,而支茍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  (大意):延延,殷勤延请的样子。

    (注1):分议者,此处指代君王。在墨家看,君王是天下器,会议的主持者。  (注2):支茍,此处指代臣下。支,支柱。茍,救急。贤者是邦国的支柱,也是能够在危急时拯救邦国的人。

    ————————

    0009

    《存士》: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唫,怨结於民心。謟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注1):臣下为什么不言?参考七患篇,指君修法讨臣。儒家的关注点是乱臣贼子,墨家的关注点则是暴君。

    ————————

    0010

    《存士》: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大意):在文中,此句劝君不可自恃其能,压制了臣下。

    ————————

    0011

    《存士》:故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  (大意):在文中,前句劝君不可自恃其能。因此君王就有必要用其他人替代自己做事。也就必然要求替代者能够有足够的能力。

    (注1):墨家重视“能能利X”。如经上曰孝,以亲为芬,而能能利亲。所以说不爱无功、无益。处其位,必须胜任其位。

    ————————

    0012

    《存士》: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注1):有能力的人都有其“自信”——存士篇曰,彼有自信者也。所以难以使令。

    ————————

    0013

    《存士》: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

    (注1):包容、兼取自众人。

    ————————

    0014

    《存士》: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大意):对事务不置辞,不违背万物——包括人。如此方能成为“天下器”。天下人的器物。

    (注1):“天下器”,具体而言是法器。参考经上第34条。  (注2):此处事无辞也,物无违也。即大取篇的圣人正体不动。

    ————————

    0015

    《存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注1):众人合力、合议,方能成事。

    ————————

    0016

    《存士》:夫恶有同方取“不取同”而已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  (大意):不取同者,即不愿意成为同方者。同方,即遵守共同规则、有着共同利益的人。

    (注1):义,利也。所以同义者也是同利者。然而同利并不仅指获得某块肉,而是共同维护好某个环境,使我和他都能在其中谋利。墨家主“合”——共处。  (注2):此条“不取同”和“同方”的相对,可以用于论证尚同篇,一同天下之义。该处一同即此处取同。  (注3):兼爱,在墨家主要指兼取。爱之则取之。

    ————————

    0017

    《存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大意):不过度指导和扰民,不过度显耀自己的人,才是民众的正长。

    (注1):昭,昭明。即明示什么给人们。  (注2):水益,火耗。利民、耗民都不可过度。  (注3):尧尧,道德高尚状。

    ————————

    0018

    《存士》: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  (大意):文中指直取所欲之物,磨平欲磨平之物。

    (注1):参考存士篇前文:为其所难者……君必有弗弗之臣……  (注2):此句出于诗经。儒家认为是褒义,墨家认为是贬义。应通过上下文确定,不可直接套用儒家认识。

    ————————

    0019

    《存士》:是故谿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墝埇者其地不育。三者淳泽不出宫中,则不能流国矣。  (大意):心胸窄者,得不到帮助;存量小者,容易力竭;过度消耗他人者,自己也得不到生长。人固有这些弱点,然而不能使其流出室外去危害他人。

    (注1):墝埇,烧陶的地面。水利火耗。所以说是过度消耗他人。  (注2):淳泽,水对土的渗透和浸没。喻指对人有所作为。由于儒家喜为人,所以我们惯性以为这个词是褒义。但墨家认为“百姓为人(尚同)”是需要制止的。为人,在墨家并不是褒义。这也是墨家出自道家的一个表现。大取说: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无论自己做不做得到,也不强加于人。也即不可为人。  (注3):流,流布出去。流在儒墨都偏贬义。如流言。流字有逃意。如流民。没堵住,是为流。

    ————————

    0020

    《存士》: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  (大意):文中指直取所欲之物,磨平欲磨平之物。

    (注1):参考存士篇前文:为其所难者……君必有弗弗之臣……  (注2):此句出于诗经。儒家认为是褒义,墨家认为是贬义。应通过上下文确定,不可直接套用儒家认识。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1《存士》第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dyh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