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世界荒芜生长时,总有传奇诞生。他曾为邵氏编了261部武侠片,一手开启武侠电影黄金年代。他曾写了145部卫斯理,超八千万字科幻小说,引领三十年科幻风潮。他曾同时给12家报纸写连载,坚持多年每天手写数万字,自封为“汉字写作,速度之快,世界第一”。他就是著名小说家,亦舒的哥哥,与金庸、黄沾和蔡澜并称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
倪匡的人生是我知道的最快意的人生。
《精武门》上映,李小龙拉编剧倪匡去戏楼观看。李小龙紧张得手心出汗,倪匡洒然淡定。 电影好评如潮,有学者开始专研陈真生平。倪匡听闻,哈哈大笑:陈真的故事,都是我编的。
1957年,22岁的倪匡初抵香港,夜校读书,布厂打杂,最后去荃湾工地做钻地工。开工间隙,有工人看报纸周末时连载的武侠小说。倪匡扫了几眼说:这种东西我也会写。众人哄笑,四散做活。
倪匡不服,一下午写了万字小说投稿,一周后竟然刊出,得稿酬90港元。此后,他以每天一篇频率,投稿十余篇,竟无一拒稿。 最后,他干脆在那家报纸上写起专栏,专栏名为“生饭集”,意为每天写写字,饭就生出来。
《真报》社长路海安找上门来,邀他到报社供职。 报社位于荷里活路,楼下尽是喧闹红尘。报社算上社长一共五人,倪匡负责打杂,座位紧挨公司供神的牌位。 采访部主任想喝咖啡,倪匡跑去买;副刊要300字影评,倪匡对着海报编;社长外出应酬,600字的社论也成为他的工作。
当时,《真报》上连载台湾名家司马翎的武侠小说。 作者拖稿失联,倪匡请缨代写,连载数周,竟无人发现,读者反而好评如潮。司马翎得知后,原本大怒,看完续写对倪匡说“续得很不错”。倪匡笑答:岂止很不错,简直是写得比你好。
倪匡名气日盛,12家报纸同时约稿。他在墙上钉上12枚钉子,小说稿件对应夹好,随便抽出一张,抬笔就能续写,一小时能写满九大张稿纸。
1960年,倪匡在《明报》连载《南明潜龙传》,同时还在别的版面和金庸笔战。隔年,《明报》创刊两周年,酒会上,查太大声问:倪匡来了没有?他这样骂我们,还敢来吗?倪匡笑答,早来了,就在你身后。查太大笑。酒会上,金庸力邀倪匡到《明报》上班,两人从此相交莫逆。倪匡说,平生最快意之事,就是在金庸家中醉酒,大喊小二拿酒来,查太立即递上威士忌。
倪匡最早在《明报》写武侠小说,自觉写不过金庸,转写科幻。一日他乘公交车,路过香港卫斯理村,便取卫斯理作主角人名。 绵亘41年的传奇至此开篇,卫斯理的故事很快风靡香港。天马行空的卫斯理,陪人们一同进入风驰电掣的时代。很快,故事外的世界和故事里一样光怪陆离。
金庸评价倪匡称: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
中年的倪匡依旧嬉笑江湖,但越来越古怪孤僻。 他收集满房贝壳,养九缸食人鱼,看花看了4个多小时,只为等开花一瞬。
1992年,倪匡携妻子移居美国三藩,留言称:自此天涯海角,世事无我,纷扰由他。
新家是艺术家旧宅,造型古怪,一层有四个卫生间,家人迷惘,倪匡却觉得古怪得颇对胃口。他相信人生百事皆有配额,抽烟、喝酒、恋爱、写作,无不如此。
当年,他游戏红尘,蔡澜给他刻过一章:余有四好:酒色财气。 晚年,他意兴阑珊,和蔡澜说,算了,你帮我改成“四大皆空”吧。蔡澜送来一印,只有四个空栏。 本来空空如也,又何须字填。
2006年,71岁倪匡回港定居,言行常荒诞无忌。一天,他忽觉写作配额用光,做结卫斯理,最后一本名为《只限老友》,书中的卫斯理和一众老友远遁星海,从此再无音信。传奇终成旧事,最后散在人间烟火中。
几年前,香港作协举办小说写作训练班,倪匡是讲师。台下数百名学员,期待倪匡分享高级技巧。没曾想倪匡上来便说:写作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没法靠后天的努力。数学家或许可以训练出来,但小说家不行。不要问我写作技巧,只要开始写,就会越写越好,你们这样问,就代表你写不出什么好小说。话音刚落,听众当场要求退钱。倪匡也委屈,他只不过将所知坦诚分享,大家又不信。他深知他所属的时代幕布早就垂下,他独留幕前,已倦懒争辩。
黄霑走了,金庸走了,半个世纪的故事,一笑已经风云过。2012年,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写了461部电影剧本的倪匡,获得终身成就奖。那年倪匡77岁,他站在领奖台前,慢悠悠拿出发言稿,众人以为他要长篇大论一番,但他只有十个字:谢谢大会,谢谢大家,谢谢。
翻看《倪匡傳:哈哈哈哈》,是这本小书让我知道了一位如此有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