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中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常用来比喻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人。今天就来说说这位悲情英雄李广。
李广的祖上是秦朝名将李信,算是名门之后。早在孝文帝刘恒时期,14岁的李广就从军打匈奴。老李家祖传的箭法相当厉害,当时李广以善射敢打一战成名,后屡立战功,一路提拔,26岁时已是骁骑都尉,俸禄两千石。那时丞相也就是这个俸禄,再往上就是封侯。但是,终其一生也没能封侯。
后世很多人为李广鸣不平,认为他战功卓著,却生不逢时。别忘了那句名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谓生不逢时纯属胡扯,李广虽然没赶上刘邦打江山的好时候,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刘彻时期一直在打匈奴,有大把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不能封侯,究其原因,问题还在他自己。
这话要往回说到刘彻他爸汉景帝刘启平七国之乱的时候。刘启有个弟弟梁王刘武(就是司马相如早期跟过的那个王爷)深受窦太后的宠爱。一次刘启和刘武一起饮酒,喝多了就放言以后要传位给刘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从此刘武就惦记上了皇位。窦太后最喜欢刘武,听说此事开心的不得了,刘武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了。
七国叛乱时,李广作为骁骑都尉跟着周亚夫平叛。那时叛军要进军长安必经梁王刘武的封地。刘武坚守睢阳城,苦战三个月,城防岌岌可危,而周亚夫率朝廷大军却迟迟不救,一来是想消磨叛军锐气,二来也想削弱梁王的实力,以防他日后篡位。
眼看睢阳城要破城了,周亚夫才率军突击,李广奋勇争先,驱马射箭,夺下了叛军大旗,解了睢阳城围。刘武虽然恨周亚夫不及时救援,却很欣赏李广的勇武无敌。平定叛乱后,刘武亲自授予李广将军印。
看出问题了吧,李广是汉景帝的臣子,刘武也是汉景帝的臣子,刘武有什么权力给李广封将军,况且中间还隔着李广的领导周亚夫。而好大喜功的李广居然就接受了。
大军凯旋时,汉景帝犒赏三军,却没有给战功赫赫的李广任何封赏,而是将李广调离朝廷,到边境上谷郡做了太守,让他去啃沙子防御匈奴去。这么大的战功,不奖就是罚,可见李广是把皇上得罪了。
李广打匈奴确实有一套,自从他到了边关上谷郡(现河北怀来),匈奴是闻风丧胆。那时李广基本每天出去找匈奴打架,可以说打匈奴是他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没有之一。
后来有人上奏刘启说:“李广是不可多得的良将,但是他每天从事打匈奴这种高风险作业,外一出了意外,可是汉朝的损失呀。”刘启一琢磨也是,就给李广换了工作,让他去后方看战马。那时战马可是稀缺资源,匈奴一直盯着呢。
李广身边有个太监,当然是皇上派来的,说是来学习兵法,实际就是来看着李广。有一天太监带着几十个随从去周边儿逛游,碰上了三个徒步的匈奴兵。太监的几十个随从居然都被这三个人射死了,只剩太监一人跑了回来。
李广听了太监的描述,断定这三个匈奴人一定是射雕高手。沉思片刻他说到:“要对付他们只有一个人。”谁呀?就是李广他自己。
李广不是吹,他带了一百来人,快速追上了徒步的射雕高手。他让大家从两翼散开,自己拈弓搭箭,让兄弟们好好看看射箭冠军是怎么收拾射雕高手的。
李广有一个习惯,轻易不发箭,但发箭必中。果不其然,三个射雕高手被射死两个,活捉一个。李广马上盘问这个“舌头”,很不幸,从舌头口中得知匈奴大军就在附近,这下可坏了!
李广正打算带人往回跑,却看到不远处的山头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匈奴军队,足有好几千人。这么近的距离,想跑是来不急了。但名将就是名将,李广异常镇定,下令排好队形,迎着匈奴继续前进。
士兵们都傻了,个个胆战心惊。李广这招玩的就是心跳,他笃定匈奴见他们继续前进肯定生疑,为防有诈,匈奴不会轻易出击。
前进到距离敌军两里地的地方,李广又做出了惊人之举。他命令士兵下马卸鞍,就地休息。有士兵沉不住气了,说外一匈奴冲过来,我们连上马都来不急。李广笑了笑说:“你以为不卸马鞍就跑的了吗,想迷惑对方,就要把戏做足,咱们表现得越自信,敌人就越迷糊。”
即便李广表现的从容淡定,可匈奴看到近在咫尺的肥肉还是有点绷不住了。有个白衣将军想整队出击,李广见状二话不说,抬手搭箭就把他射死了,气势上又压了匈奴一头。匈奴不敢再轻举妄动,可汉军士兵们吓的快尿裤子了。
就这样,匈奴几千人守了李广一夜,断定这肯定是汉军的诱敌之计,大军就在后面,于是趁天还没亮匈奴就悄悄地撤军了。
史记和汉史对这段故事都有详细描述,肯定了李广的机智、勇猛和镇定。但客观分析一下,三个匈奴探子既然是徒步,那大军就应该不远。这点李广居然没有料到,冒然带领一百来人就冲了过去,感觉有失老将水准,这完全是一场没有必要的冒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