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春风驿站
孔子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作者: 竹林外 | 来源:发表于2024-10-31 21:02 被阅读0次

写孔子,CPU快烧冒烟了。

先是被多如牛毛的国名弄混乱了,又被张牙舞爪的人名干蒙圈了。

孟孙玃,蘧伯玉,公山不狃,这三名能念对,算你厉害。

还有孔子所在的鲁国,国君老大鲁庄公,老二老三老四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又叫仲孙氏……

这都不算啥,击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好不容易归拢好的剧情,再用另几本书核对一下时,发现——老天爷,怎么完全对不上!!!

光是孔子他爸和他妈到底结没结婚,就有三个版本。

这个版本说,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说他俩“野合”,没结婚。那个版本说,司马迁特别敬重孔子,人家后面又说,去提亲了。第三个版本说,司马迁的《孔子世家》是后人编的……

最后一根稻草折了,系统崩溃。

不写了不写了。要命。

五天后——

算了算了,记住点啥就说点啥吧!说得不对的地方,也原谅我吧!毕竟连司马迁也不能保证他说的都对。

历史本来就不是用来学习的,历史是用来——吹牛的。

哈哈,开个玩笑。

我们从历史中学来的从来不是具体的史实,而是一种脱离污浊的精神。

01

书上说,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这个说法不太确切,确切的说,他是鲁籍宋人。

孔子的祖先是纣王那伙的,武王伐纣后,把宋国分封给了纣王的弟弟微子启。

后来,孔子的太爷爷躲避内乱,逃亡到鲁国。他们才变成了鲁籍。

孔子的祖上出过很多贤人。有让皇位的,有做道德典范的,还有武功高强,力举城门的。

最后这个力举城门的人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最后一个字读河。

春秋时的名字特奇怪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姓。

孔子的父亲在鲁国很出名,虽然到他那时已经不是贵族,但是也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大英雄。

在一次战斗中,一个人力举城门,救了好多人的命。其中就有一个叫颜襄的。

颜襄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就说,此生有任何要求都会在所不辞。

叔梁纥也是实在,说,那我求你一件事,能不能把你三个漂亮女儿许配给我一个,他此生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健全的儿子。

后来三个姐妹只有老三颜徵在答应了,她说,不能让父亲失约,叔梁纥虽然年岁大,但是他是一个有担当和勇气的大英雄,她从心里愿意。

这个版本就是这样说的。

孔子之所以叫孔丘,一是因为叔梁纥和颜徵在曾经在丘尼山祈祷,而生下孔子。二是因为孔子的头型四周高,中间低,脑补了一下,很奇特的脑型。

叔梁纥和颜徵在感情很好。可是,好景不长,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就突然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日子不好过。

后来,颜徵在就带着孔子离开了鲁源村来到了鲁国都城曲阜,投奔孔子的姥爷颜襄了。

孔子最后能成为学识渊博的大圣人,和来到曲阜的关系很大。因为在这里,他遇到了好人和好事。

好人是左丘明。《左氏春秋》的作者。

左丘明是孔子儿时小伙伴,他家势比较好,左丘明的父亲是史官。

正因为这层关系,孔子便可以时常借光去参观礼庙。孔子一接触就被这些迷住了。

遇到的好事就是,孔子有机会去蹭课。

在春秋时,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学习的,只有皇室和贵族才可以。贵族的学校叫泮宫。

室内的课蹭不到,他就老远地蹭室外的体育课。室外的课有射箭和驾车。古文叫“射御”。

孔子谦虚好学,蹭得多了,老师和同学都认识他了,再加上好人左丘明说情,室内的课他后来也能去蹭了。

就这样,孔子在周礼和学业上突飞猛进。孔子的“十五至于学”,就是这段时间。

02

孔子十八岁的时候,相依为命的母亲也去世了。

为了兑现母亲要和父亲合葬的遗愿,他费劲千辛万苦才找到父亲的墓地,完成母亲遗愿。

他的孝道感动了曲阜和周围的人,而孔子是大英雄叔梁纥儿子的事,也成为了鲁国人尽皆知的事情。

母亲去世了,孔子就得自食其力了。

而他也被季孙氏看中,被叫去做管理牛羊。

季孙氏这里得详细说说,不然后面就蒙圈了。

鲁国的皇帝鲁桓公有四个儿子,老大就是鲁国后来的国君鲁庄公,老二叫仲孙氏也叫孟孙氏,老三叫叔孙氏,老四叫季孙氏。“伯仲叔季”就是这么来的。

老二老三老四都是桓公后人,合称“三桓”,掌控者鲁国大权,老四家更是“三桓”中的头领。

说回孔子。

孔子好学,做事也认真,就算是管牲口,也是管得特好,牛羊个个皮毛锃亮。

老四家大当家叫季武子。有一次季武子路过牧场,看见了牛羊膘肥体壮,不禁赞叹。

再一看管牛羊的原来是人们口口相传勤奋懂理的孔子,也知道他是大英雄叔梁纥的儿子,就宴请孔子来参加他的宴席,并承诺他要当众宣布孔子“士”的身份。

孔子和颜徵在一起生活,只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能被封为士算是最低阶层的公务员了。

可是,这次孔子的运气似乎没那么好。等他去参加宴席的那天,他被告知,季武子已经去世一个月了。现在老四家掌门人叫季平子。

在门口拦着不让进的那个人,是孔子在泮宫的同学,叫阳货。一听名字,就不是个好货。

这个人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都和孔子有些牵扯不清的瓜葛。

阳货早就看孔子不顺眼,为啥,因为孔子太优秀了。

这个阳货是季武子的最小儿子,比孔子大三岁,也就二十一二的样子。

季平子是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是季武子的嫡长孙。季武子的嫡长子生病没了。从辈分上来说,阳货算是季平子的叔叔。

阳货对孔子的态度很是傲慢和鄙夷,这让孔子很是难堪。

孔子回去后情绪很是低落,穷困潦倒又一事无成,他就想回自己祖籍宋国去看看。

03

这一次回乡问祖,孔子的人生开始了新的篇章。

他不仅了解到自己先祖的德行与功绩,还娶了一个家势和德行都不错的媳妇。

而老天爷也在另一面紧锣密鼓地为他酝酿着机会。

鲁昭公出访郑国和卫国。老二孟孙氏的掌门人孟孙玃(读决)陪着。

这次出访并不顺利。

因为老二不咋懂那些国邦间的礼仪,颜面尽失。这让老二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礼仪。

回国后,他得知孔子在周礼方面是专家,而且,更让他欣慰的是,他在宋国参观礼仪时的偶像正考父,居然是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回来后,老四季孙氏请孔子帮着管理账目。老二想学习礼仪,也对孔子青睐有加。就连皇帝鲁昭公都在孔子生儿子的时候送了一条鲤鱼。孔子的名声越来越高。

孔子除了全职管理季孙氏家的账目以外,还兼职当司仪。

孔子在当时算是网红级别的司仪了,贵族的大型典礼都以能请到孔子为荣。

这时的孔子,生活虽然比较安稳富足,但是他还是不断精进地学习。

就这样,十年过去了。孔子三十了。

此时的鲁国,“三桓”的权势越来越大,鲁昭公基本被架空。贵族子弟更是骄奢淫逸。泮宫教学基本已经形同虚设。

孔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国家富强首先要培养人才,而国家安稳不是靠严苛的法律和惩治,而是在于人心向善。

这时,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业和副业都不干了,自己创业,开办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

只要想来学的人,无论贫民还是贵族,都来者不拒。只要给一小条肉干,意思一下就行。

开业大吉,就来了三个学生。冉伯牛、颜路和闵子骞。

冉伯牛谦虚有礼,颜路就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的爹,闵子骞就是二十四孝中不记恨狠毒继母的人。

季平子听说孔子自己办学校了,特别够意思,赠送了孔子千锺粟。

千锺粟有多少呢?计算器算下来,有224万斤!这么多?我咋有点不信呢!

后来孔子的学生就越来越多了。

有直性子一言不合就动手的子路,有经商天才,外交天才的子贡。有“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

就连“三桓”老二家的孟孙玃都让他俩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拜师。

三十岁,孔子开始了他传道授业解惑之路。

04

孔子开办学校后,有几件大事发生。

先是在南宫敬叔的提议下,鲁昭公给了孔子一次出国考察的机会。去了趟周朝国都洛邑,还见到了一个高人。

谁?李耳,字聃,我们叫他老子。

孔子和老子同框,让人很是兴奋啊!

老子送了孔子几句话,大体意思就是说,盛世就该出来做官,乱世就该深藏,做人也要隐藏起锋芒。

这些话孔子当时不懂,直到孔子周游列国之后,他才真正明白了老子话的奥义。

虽然不懂,但是孔子能感觉出老子的高深,非常崇拜,说老子像龙一样神秘。

高阶的人一眼能看清低阶的人,而低阶的人能像孔子一样谦虚明智的,可就不多了。

另外一件事是,鲁昭公出事了。

鲁昭公因为和季平子斗鸡斗输了,多年宿怨一朝爆发,和季平子彻底决裂。

大哥冲冠一怒去讨伐老四,季平子没挡住,输了。

老四又是认错,又是答应离开鲁国去流亡的,可是,鲁昭公就是不干,非得要人性命。

结果事情突然反转,老二老三来救老四了,鲁昭公彻底傻眼,冲动之下,自己去流亡了。

孔子念及鲁昭公的知遇之恩,只身去齐国斡旋,想让齐国国君帮鲁昭公回国。

结果可想而知。

几年之后,鲁昭公本来有机会回鲁国,可是还是因为太倔,错过了回国的机会,最后客死他乡。

把鲁昭公挤兑走的季平子也没好到哪去。在鲁昭公死后,因为突发疾病,也去世了。他的大儿子,季桓子接替季孙氏掌门人。

孔子看到鲁国君不君,臣不臣,看到百姓更是民不聊生,为了躲避苛政宁愿让老虎吃。

孔子心痛不已。

这时的孔子更加坚定了广收弟子,教化人心的信念。

四十不惑大概是经历了诸多迷惑后,有了一种自我坚持的信仰。

05

孔子这些年在教学上很精进,还有一个人在权利上也很精进。

这个人是谁呢?

阳货!

阳货这些年一直没闲着。

季平子在时,他还有所收敛,季平子去世后,阳货根本不把季桓子看在眼里,大肆清除异己,独揽季孙氏大权。

季孙氏又是“三桓”之首,可以说,阳货这时已经独揽了鲁国大权。

阳货这样的权臣当道,鲁国还有好?

市场上坑蒙拐骗偷,街面上横行霸道,百姓们怨声载道。

鲁昭公去世后,现在鲁国的老大是鲁定公。

鲁定公挺灵光,他知道孔子的能力和影响力,启用孔子为中都宰,让他管理曲阜的都城。

结果,这一用,不得了,孔子那教化人心的本事,没多长时间,曲阜城面貌焕然一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小商小贩,童叟无欺。

鲁定公一看,可行,又让孔子做了大司寇。

大司寇可是进了核心权利层的大官,主管法制,权利基本就在“三桓”之下了。

孔子那时就提出了,一个案子要经过三审才能定案,审案过程提倡老百姓参与,基本就是我们现在的“合议庭”。

孔子说,法律只能约束行为,只有提高道德才能真正改变社会。

孔子在短时间取得了极高的业绩,这让阳货特别忌惮。

前面说了,阳货那时已经基本控制了鲁国大权。现在凭空冒出一个孔子,这对他掌控权利十分不利。

于是,坏人开始搞事情了。

他纠结老二老三老四家那些不被重用的家臣,谋划直接干掉三家掌门人,让谋反的人当权。

他借着给鲁国老祖宗祭祀的机会,准备下手。结果被老二家一个家臣看出端倪,最后以失败告终,阳货逃离鲁国,老三老四家那几个叛臣也逃到自己主管地盘,拥兵自重。

阳货这家伙野心太大,后来无论逃到哪国,他都不忘培植自己的势力,但每次都被人告发,最后被囚禁而死。

06

孔子在权利顶层时间算来一共四年,期间发生了两件大事。

齐国和鲁国因为要共同对外,两家一拍即合准备联盟,但是又都心怀鬼胎。

结盟地点定在齐鲁交界处齐国境内——夹谷。

齐国陪同国君的叫黎弥,鲁国陪同鲁定公的是孔子。老二老三因为阳货造反都吓得不轻,都没来。

这夹谷会盟真的看出孔子不只是会教书办学,他确实是有谋略和胆识的人。

他猜到齐国可能心怀鬼胎,夹谷又在齐国境内,一旦一言不合,有可能动用武力。

他就事先在夹谷附近安排好人,一旦齐国有所行动,这边就开始造声势,吓唬齐国。

果然,孔子用周礼打败了齐国的无礼,用虚张声势吓退了齐国的武力,还机智地要回了三个城邑。

夹谷会盟让孔子地位大大提高。

可是,第二件事就没这么顺利了。

孔子一直按照良知和道德行事,他所做的一切没有私心。

所以,他不站队。

他和鲁定公、三桓的关系都是不远不近的。

之前的夹谷会盟,因为一致对外,所以,没出现内部矛盾。

下面这件事,就没那么简单了。

孔子看到“三桓”专权,君主不受重视,这不合礼数。就打算帮着老大来化掉“三桓”的权利。

怎么化呢?

拆了三桓高大的围墙,空间上没了间隔,国君就好搞定你了,你就不能随意叛乱了。

这事“三桓”能同意?还真同意了。

为啥?

因为阳货那次叛变,老三家的地盘被叛变的叔孙辄霸占,老四家的地盘被公山不狃霸占,所以,他俩肯定愿意借助国家的力量夺回领地。老二一看他们同意也没好说啥。

公山不狃本来就是阳货的同伙,一听说要来拆他家围墙,气坏了,那脾气比子路还暴躁,还没等去拆拆呢,人家直接举兵造反了。

这次还真的比较危险,因为季孙氏本来就兵多,公山不狃又霸占了大部分。

这次多亏孔子临危不惧,把“三桓”和鲁定公带到了季武子当年建的高台上,借助地理优势,又扔火盆又浇汽油的,终于击退了公山不狃的军队。

叛乱都平了,拆城墙拆到老二这里就遇到困难了。

老二当家的孟懿子是孔子的学生,按理说应该没啥困难,但是,老二家不存在老三和老四借助国家夺回领地的问题,拆墙他吃亏了啊!老二就以城墙在边界,要抵御外敌为由,就是不拆。

最后,“堕三都”拆墙这件事成了烂尾工程。

也是从拆墙这件事开始,孔子的人生巅峰开始走下坡路。

07

“三桓”夺回了地盘,对孔子就没那么热情了。而且,他们也知道孔子其实是不想他们做大,僭越主君的。

没有了利用价值的孔子,在“三桓”那里越来越受到冷待。

鲁定公呢?

本来他应该支持孔子的,孔子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但是,架不住敌国的阴谋诡计。

齐国这个塑料姐妹花看到孔子的能力,担心有孔子在,鲁国必定会强大,于是,他又出损招了。

送来八十个绝色美女和三十辆战车。

鲁定公和三桓都高兴得不得了。

孔子一眼看出齐国的阴谋。

他跟鲁定公说,自古礼尚往来,齐国无故送来如此厚礼,道理上说不通,情理上我们又该如何还他人情?而且美色容易引起欲望,腐蚀心灵,不能要啊!

鲁定公一听不高兴了。分明是我鲁国强大,来巴结我的,这都看不出来,真的是。

孔子这会儿算是两头不得好。

最后让孔子决定离开鲁国的是,鲁定公没给他送肉。

这不是普通的肉,是祭祀风俗中给国之重臣送的祭肉。代表着臣子的身份和地位。

孔子最后也没等到祭肉。他知道,鲁国怕是待不下去了。打包走人吧!道不同不相为谋。

08

孔子这时已经56岁了,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鲁国,开始寻找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

跟他一起走的有子路,冉由一些弟子。

孔子这一走就是十四年。

先后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遇到了饥寒交迫,冷嘲热讽,围追堵截,对了,还遇到了绯闻风波。

先说绯闻吧!

卫国国君有个漂亮媳妇,叫南子。南子的名声不太好,绯闻不断。

孔子那时候国际名望很高,南子就特别想见他。于是南子就想尽各种办法让孔子来见他。

孔子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去了。

子路就很不高兴,合计你长点心,啥人都见。

孔子说我没理由不去,再说,我堂堂正正,怕啥?

孔子回来看见子路那副黑着脸的模样,赶紧说,南子其实挺好的,穿着和行为都很懂礼数。

子路一听就更不高兴了,居然对她还有好感!

孔子一着急就发誓说,“我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我要是做了什么不该做的,让老天来惩罚我吧!

孔子不知道,绯闻不是真的做了什么,而是人们觉得你做了什么。

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卫灵公太好色了。有漂亮的南子不够,还要漂亮的男宠。

孔子实在无法接受,留下一句千古名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走了。

绯闻顶多让人不舒服,遇到要命的事是真要命。

这次要命还是跟阳货有关。

路过卫国一个地方,孔子居然被人当成了阳货,人人喊打。

也是奇了怪了,孔子居然和阳货特别像。都是一米九的大高个,长得也很像。

有的版本居然说,那时候“野合”特别多,不知道他俩是不是兄弟。

我晕。

总之,那个地方原本是卫国的,曾经被阳货侵略过,那里的老百姓非常恨阳货。

碰巧这次给孔子驾车的学生,当年也给阳货驾过车。

老百姓就把孔子当成了阳货,群起而攻之。

最后被困了三天,马上弹尽粮绝了,一阵大风天昏地暗,他们趁着大风跑出了包围圈。

老天保佑!

还有一次过宋国,孔子听说宋国的大司马桓魋(读颓) 要人为他打造石棺,打了三年还没完工,累死了好多人,孔子难过地说,这样奢靡,还不如腐烂的好。

结果,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不知道怎么桓魋就知道了,后来居然派人来杀孔子。

具体杀法是,孔子坐在大树下时,他让人砍倒大树,压死孔子。

我就纳闷了,直接砍不行吗?为啥费那二遍事。

孔子这一次周游列国,孔子除了收了些学生,结交了几个好朋友,几乎没碰到一个支持孔子事业的君主。

唯一一个和孔子情投意合的楚国楚昭君,还没等开始支持孔子,就挂了。

孔子这下子真的有点emo了。老天爷,你为啥这么对我……

09

老天爷没空让你郁闷,一个消息传来,孔子又有事干了。

齐国准备叛变的田常要攻打鲁国。

孔子忧心忡忡,鲁国虽然对他那样,但毕竟是他的故乡,有他的家人和朋友。他要解鲁国之困。

怎么解呢?睿智的子贡上场了。

以前就知道子贡是一个富二代,有钱会做买卖,看完孔子才知道,子贡了不得。

子贡先去齐国给田常出主意,鲁国这么好打,你打下来了,你们君主就更骄傲了,你得去打吴国,不好打,失败了,外患在,他就没空对付你了。

田常一听,太妙了。可是又问,那我已经开赴鲁国了,怎么收场呢?

子贡说,没事,我去游说吴国帮助鲁国你就直接打他就可以了。

然后子贡又去了吴国,说齐国兵强马壮如果再吞并鲁国,以后就是齐国最强大的敌人,您去援助鲁国,不但名声好,而且免除后患。

吴王夫差说,先生说得极有道理。可是越国和我有仇,虎视眈眈,我得先把他平了,再去援助鲁国。

子贡一合计等你平了越国,鲁国怕是早没了。就说,我去说服越国,让他追随大王,共同对齐。

后来子贡又到了越国,说吴王发誓要灭你啊!你心里的仇,你仇人知道得一清二楚,那你还能赢吗?你得隐藏起仇恨,让他对你没有戒备才行,这不,机会来了,你去向夫差示好,减少戒备,让他去对付别人,削弱兵力……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看,子贡有多厉害。后来的什么苏秦张仪那些纵横家,都是他徒子徒孙。

10

就这样,齐国打鲁国只是做做样子。

鲁国不知情,吓坏了,实在没人了就去找孔子弟子冉求来助战。

子贡斡旋加冉求奋战,鲁国必定大胜。

鲁国经此一役,又想起孔子了,想起孔子十四年前的告诫,悔不当初怠慢孔子。

现在季孙氏当家的是季桓子的儿子季康子,季桓子已经离世。季桓子离世前就嘱咐季康子一定要接回孔子。

就这样,孔子在离开鲁国十四年之后,回到家乡。

这时鲁国国君是鲁哀公,控制鲁国政权的依然是季孙氏季康子。

孔子回国后和季康子进行了两次谈话,结果还是三观不合,不与为谋。

鲁哀公也就国家治理问题向孔子请教。

孔子回答完哀公的问题之后,向鲁哀公请求,自己年事已高,不想再参与政事,只想重修史书《春秋》,为后世留下一些记录。

哀公许。

于是,以后岁月,孔子便和少时好友左丘明一起重修《春秋》,整理史集。

史官的操守之一就是不能改史,可孔子却敢“笔削春秋”。

笔就是写,削就是刮掉修改,孔子把《春秋》原文中的一些字句刮掉重新写上新的文字。

他说,后世的人认识我是因为春秋,怪罪我也是因为春秋。

孔子重写《春秋》,真的是用心良苦。

孔子那么一个重视规矩的人,为了能给后世留下一些珍贵的东西,也开始不走寻常路了。

他用隐晦的方法把“礼义仁智信”的道德标准渗透到历史史实中,《春秋》像一个道德的戒尺,耸立在历史的天空中。

司马迁说,《春秋》的褒贬之义一旦推行开,乱臣贼子就会恐惧。

何止是乱臣贼子,朱熹评价孔子一句最贴切——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从孔子之后,中华民族从此有了信仰,有了坚不可摧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片光亮,照亮了之后五千年的漫漫长夜。

无论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还是苏轼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抑或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这圣贤光亮的传承和延续。

孔子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春秋》,《论语》,而是普世的道德观念。

孔子给我们的感觉,大概就是什么事情都要规规矩矩,其实,这些行为准则都是从内心的良知自然而然发出的。

孔子说,如果礼数只是形式,还不如没有。

孔子之后的大汉王朝,君君臣臣了四百多年,最后已经失去了孔子的核心理念,都是形式上的束缚。

这才有了之后魏晋风华中“竹林七贤”一干人等特立独行的集体造反。他们把没有情感的形式又拉回了人与自然的本身。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起起伏伏,有轰轰烈烈的揭竿而起,有烽火狼烟中群雄逐鹿,有压迫中的隐忍缄默,有无望中的长歌当哭,而所有这浓墨重彩的底色,始终是孔子留给我们的那一片清明纯净,谦卑义信的良知之光。

相关文章

  •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一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句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意思是:...

  •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 朱熹《朱子语类》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上天不造就孔子这么个人,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 孔子是伟大的思...

  •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上天不造就孔子这么个人,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 孔子是伟大的思...

  •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 在中国,孔子在人...

  • 《论语感悟》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上天不造就孔子这么个人,那么万古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黯淡无光。 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孔...

  • 谈教学中的“和”与“不和”

    一、“和”思想的由来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是我国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对孔子的评价,高度肯定...

  • 如果没有孔子这个人

    ——《论语》读书笔记2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孔子在历史长河中如此地位,但孔子一生不畏权贵...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今天是至圣先师孔子(名丘,字仲尼)2573周年诞辰日。 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一部《论语》,给后人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tyd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