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当年住的浣花溪草堂一带,在唐代就是庙宇古迹集中的地方,青羊宫和古百花潭,都在近旁。离武侯祠也不远,都在成都老城的西南郊,也就是“锦官城外”,步行用不了半个时辰。现在这些地方当然都是市区了,不但人烟稠密,而且高楼林立。“柏森森”的郊野景象,自是看不到了。
想必当年杜甫在闲遐时光是经常会去这些地方转转看看的,更会不时的去拜谒一下诸葛孔明,那时不用买门票。当然杜甫不会是因为读了《三国演义》的缘故,《三国演义》的作者还要在他之后很多年才会出生。我想杜甫大概和我一样,对诸葛孔明的亲近,除了对他羽扇纶巾的潇洒和智慧的景仰外,只怕还有些许的老乡之情在里面吧。孔明在南阳躬耕的事情,杜甫当然是知道的,不然就不会写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了。
当然,杜甫当年拜谒的“丞相祠堂”,与现在的“武侯祠”是不一回事的。现在的武侯祠是由与其相邻的刘备墓和刘备庙三者合并而成,规模庞大,占地3万7千多平米。这座坐北面南的古迹景点,是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的五重排列,西侧是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0多尊,如真人大小,据说出自清代艺人之手。蜀汉君臣分列上下,这是成都武侯祠的一大特色。这当然是摹拟当年刘备称帝时群臣上殿文武罗列的样式安排的。
祠内文物,大概以唐碑最为珍贵。这块唐碑耸立在大门至二门之间,是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刻立,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此碑因文章、书法妙绝和所称颂的诸葛亮的功德绝世,在明代即被誉为“三绝碑”。
锦官城外武侯祠我去武侯祠,是在三年前陪一位从外地来的作家朋友。那时的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一样,门票还都是每人30元,而不是现在的60,但也感觉不是个可以轻易出入的地方了。但朋友是借休假来此观光的,时间有限,且在来前就列好了必看必吃的成都景点名吃单子,我的任务就是陪同了去看去吃。但说老实话,对于武侯祠,我确实是谈不上喜欢。里面那些雕像人物,没给我留下什么太深的印象。也许有心人在此能读出些“三国文化”或“蜀汉文化”的影子,感受到一些身临其境的亲切,但我觉得这个还是要深入到《三国志》这样的史书里面,才能够真正的觅得。
锦官城外武侯祠而令我欣喜的,是开在武侯祠边上的一条仿古街道“锦里”。那儿不卖门票,且好吃好玩的店铺门面颇多,在那里还能见到“诸葛连弩”的操练版,吃到“三国宴”,触摸到真实的“蜀锦”、“蜀绣”。文化不文化且不说它,看了开心才是真的。
锦官城外武侯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