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麻餅樣學京都,
麵脆油香出新爐。
寄予飢饞楊大使,
嘗看得以輔興無。
一一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
一天不吃饢,心裡就發慌;兩天不吃饢,腿子如篩糠;三天不吃饢,敢罵老達當;四天不吃饢,準備拆房梁;五天不吃饢,就拜麻扎王。(注:老達當,指父親。麻扎,指墳墓。)
一一維吾爾民謠
饢是信仰,無饢遭殃。
一一維吾爾諺語
首部大型新疆美食紀錄片《新疆味道》歷時150天,行程20000公里,10多個民族,近80種食物,展現新疆美食與人情,其中第一集專門說道:有饢就是家。
某年某月某日,錦官城,海棠路,一個小姑娘和媽媽一起上街,見兩位在打饢的維吾爾陽噶子,就問:“媽媽,這是什麼呀?”答曰:“饢。”小姑娘很驚訝:“它愛羊嗎?”媽媽:“⋯⋯”小姑娘又問媽媽:“那它吃羊嗎?”
這當然是(不是)說笑了。
天下第一饢博物館第一㳄見到饢,是1990年12月25日當兵到新疆後,在炊事班幫廚看到的,新兵下連分到軍區後勤部機關,經常外出,能看到打饢的。但作為一個四川人(當時重慶沒直轄),沒想過要去買一個饢嘗嘗是什麼味道。1993年8月22日離開烏魯木齊去武漢上軍校,時任軍區後勤部門診部主任王明山老爺子家像母親一樣的張敏阿姨給我收拾行李時帶了兩個饢,我在路上捨不得吃,想著到了武漢後和同學們一起分享,順便把饢的傳說炫耀一番,但火車坐了三天四夜,又是塑膠袋包的,可惜到學院已經發霉不能吃了,為此我難過了好幾天。
歡迎來看饢吃饢品饢軍校畢業分到烏魯木齊市郊,一㳄到市區辦完事,已過開午飯時間,司機說就在倉房溝十二中吃拌麵(司機說很地道),他拿出饢(說是自治區黨校旁邊的很正宗)給大家分享,我才第一㳄吃饢,還有拌麵,時隔5年9個月。
調到卅分部機關從事給養工作後,開始接觸饢,但還沒有上升到喜歡的程度,戰友們買饢、打饢、吃饢,我也不是很有熱度。但在小木梓外公外婆家經常吃饢,剛開始也沒什麼感覺,可時間長了,就隨大流了。走進軍區機關後,繼續從事給养工作,下部隊檢查指導、接待保障、禮尚往來多了,對饢的印象逐漸加深了。軍區部隊、招待所一般都有饢坑,生活服務中心還打饢供應連隊。少數民族連隊都有饢坑,每週有固定的打饢日。饢,已作為全區部隊主食花樣調劑之一。絕大多數官兵都愛吃。一些部隊還把饢用作戰備、拉練、野營、行軍、夜餐的給養物資之一。
在軍區機關,每年古爾邦節,我處都要去給自治區糧食局少數民族領導拜年。第一㳄是隨我處時任處長張紅星、副處長王院生、給養科科長王洋、主管軍糧的助理員陳峯,在自治區軍糧供應管理辦公室時任主任徐立文、主管軍用糧票的科員阿孜古麗(哈薩克族)陪同下,分別給局長米爾扎依·杜斯買買提(塔吉克族)、分管軍糧供應管理工作的副局長卡德爾汗·米拉斯汗(哈薩克族,飛行員出身,先後任空九軍副參謀長、自治區糧食局副局長、烏魯木齊市委常委、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廳長)拜年,家裡好有民族風格,餐桌上、茶幾上分別擺有烤全羊,各種饢、饊子、乾果、水果,奶茶、蜂蜜茶,以及酒等。客人先給主人拜年,祝福節日快樂,爾後主人給客人敬酒,吃一塊羊尾巴油,再吃些饢,喝一杯茶,視情聊一會兒天便告辭。我也是第一㳄去少數民族家,就怕吃羊尾巴油,咽不下去。但這是羊身上最好的美食,一般都讓家中德高望重的長輩或來拜年的尊貴客人吃。現在想起來,我這喉嚨還癢癢的。
再是擁護軍區黨委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我自願與昌吉回族自治州瑪納斯縣蘭州灣鎮四阜庄村附78號回族農民陳剛一家結親,陳與其愛人馬吉花很了不起,開啓智慧之門,走出山區,到烏魯木齊打工,租房子住,培養兩個孩子,長女陳夢軒就讀烏魯木齊第八中學高考前一年住我家,夢軒還有一個美麗的經名叫阿依捨,意為穆斯林中的女中豪傑。和阿依捨一起生活一年,對回族的信仰、生活、飲食習慣,以及她的學習、志向等經常交流。回族人飲食以養為本,以潔為要,以德為先。回族人也吃饢,但不打饢,他們有自己的傳統食品:油香。每逢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家家都要激油香,以供自己吃,或相互贈送。紀念亡人、紅白喜事,也激油香以示尊祖繼俗。油香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種,還有“香氣”“香香鍋”等好聽的別稱。油香是穆斯林傳統的聖潔食品,被回族人看作是象徵真誠信仰,以及團結、友誼、幸福的美食。回族人做的饊子很酥脆香甜,拌麵、粉湯、麻食、餄餎、酥油茶更是人間美味。阿依捨2017年考入蘇州大學。她本想上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立志當外交官,但該學院只在新疆招一名女生,阿依捨僅一分之差,排在第二,沒能如願。當時我建議上中央民族大學,因填報為第二志願,被第一志願聞名天下的蘇州大學錄取了。但她意志堅定,準備本科畢業報考該學院研究生,以實現當外交官的夢想。
傳統風味出自傳統秘製新疆人喜愛吃饢,想吃饢,甚至離不開饢。走在新疆的大街小巷,見到最多的可能就是打饢店鋪了。走進新疆人的家裡做客,餐桌、茶幾上一定會有饢,特別是維吾爾、哈薩克、塔塔爾、塔吉克、柯爾克孜、烏茲別克等民族,更是離不開饢。饢是茶點,也是小吃,更是能抵禦飢餓救命的乾糧。
饢代表了超越民族的群體“新疆人”的飲食文化。新疆人去疆外,一般都要帶上幾個饢。若是之前沒準備,在機場或火車站也要買幾個。在疆外待不了幾天,也要去維吾爾老鄉的打饢店買來吃。回到新疆,也是第一時間想吃饢。疆外人去新疆,吃饢也是旅遊美食最先選擇,離開時也要帶上幾個或送親朋好友或自己享用。有時也給新疆朋友打電話,說想吃饢,要麼請朋友寄上幾個,要麼去當地維吾爾老鄉的打饢店買來解饞。
時間久了,我也新疆化了,饢也成了主食調劑之一。也許是遺傳,小木梓也喜愛吃饢,經常說“爸爸,我想吃饢”。我現在常居內地,但,這饢,一直揮之不去。不過,現在隨著維吾爾老鄉到內地創業,在新疆當過炊事兵的復員戰友,也都開了不少的打饢店,隧著飛機班㳄逐年加開、火車提速、物流發達,還有渝新歐的專列等,這距離已不成為主要問題了,只要我們心裡想,天天都有饢。
現代科技遇見饢這裡還想說上三件事。
一是和靜縣乃門莫墩鄉阿里木·哈力克。雖說不打饢,但他的事跡很感人。2002年流浪到貴州畢節,到2010年,連續8年,烤賣30多萬串羊肉串攢下10多萬元,全部捐助上100名貧困學生,而至今仍在堅守初心不改,助人為樂不止。他的事跡感動了貴州,感動了新疆,感動了全國,感動了世界。獲2007年貴州都市十大人物、貴州省第二屆助人為樂道德模範。被新疆人民親切地稱為好巴郎、烤羊肉串的慈善家、草根慈善家等民間稱號。中國人網事·感動2010年度網絡人物,2011年新疆青年五四獎章,2011年第三屆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範獎。領奬詞:快樂的巴郎,在煙火繚繞的街市上,大聲放歌。苦難沒有泠了他的熱心,聲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一個最樸素的惻隱,在人群中激蕩起向上的漣漪。
二是陪同軍區賽里木江·賽都拉副政委調硏全區民族連隊全面建設工作。前後達2個月多時間,每到一地,都要現地看饢坑,看打饢,看饢打得好不好,看有沒有會打饢的巴郎子兵⋯⋯首長站在打饢與連隊戰備、訓練、後勤、裝備、管理、教育,以及做思想政治工作等地位作用的高度,拿自己當邊防連長的親身感受,給連隊幹部教方法,要想戰士訓練場上嗷嗷叫,就讓戰士進了飯堂哈哈笑。激發官兵愛黨愛軍、愛國愛疆、保家衛國士氣,珍惜軍人榮譽,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打擊“三股勢力”、確保新疆穩定繁榮和國家長治久安。調研結束後,首長指示我們,每年要依托軍區炊事培訓基地給每個少數民族連隊至少培訓一名少數民族等級廚師。
三是保障軍委首長視察紅軍師吃碰飯。晚餐食譜與部隊之前訂的食譜是一樣的,全是新疆當地當季食材,由食堂炊事兵製作。但增加了拌麵和饢。說起打饢,龜兒平時打得好好的,我也曾在檢查他們訓練保障時吃過,饢確實打得不錯,酥酥脆脆的。但關鍵時刻掉鏈子,饢打得有點硬了、乾了,可很有嚼勁。開飯期間,軍區賽里木江·賽都拉副政委給首長介紹饢的由來、歷史、當今情況,像說饢剛烤好時最好吃,用手掰著一塊一塊吃香香脆脆的,在新疆可保存一年也不會變質,保存時間越長越硬,還說請首長下㳄視察到他家他親自打饢、做拉條子、烤羊肉串等招待首長。首長說,這㳄在部隊吃飯也是近段時間吃的最好的一頓飯,還說以前也經常去新疆駐京辦事處解饞。
饢家兄弟姐妹多多多新疆很大,大得可用某洲某國某省市的倍數作比較,亞洲、亞歐大陸中心均在境內,占祖國領土的六分之一,東西長2000公里、南北寬1650公里,與蒙古、俄羅斯聯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接壤,邊境線全長5600公里,是我國陸地邊界線最長、鄰國最多的省區。新疆很特,是佛、基督、伊斯世界三大宗教的交匯地,是印歐、漢藏、阿爾泰世界三大語係的交匯地,是“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融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政治、軍事、經濟、歷史、民族、宗教、人口、教育、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廣博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藴使這裡成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十分突出,各民族文化交融又並存的文化與語言的百花園。新疆很遠,離海最還,距東(福州)南(廣州)西(成都)北(北京)均在3000公里以上,境內機場20多個、高速公路5000公里、鐵路四通八達。新疆很美,除了大海之外,美得超越地球上所有風景,但曾經的曾經也是汪洋。新疆很高,高得萬祖8611米K2一覽眾山小。新疆很矮,吐魯番的艾丁湖-154米,矮得鑽進了大海的肚子裡。新疆很泠,可可托海氣溫最低-60°C。新疆很熱,吐魯番每年均有100天最高氣溫在35°C以上,極端氣溫達49.6°C,7、8月份地表溫度達80°C以上。新疆很富,隨處可體驗風情風景和美食美物。新疆很穩,平安有章,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戰略屏障堅不可摧。
饢塔子亞克西我的同事楊祝祥戰友作詩道:
人到新疆不想走,
走時一步十回頭;
傾灑熱血著春秋,
回眸天山熱淚流!
新疆,不只是饢,不只是美食、美景、美人,還有很多很多很多⋯⋯
最美的還是我們新疆虔以軍旅作家、詩人週濤《致新疆》共勉,邀您一起來新疆一一
致新疆
你阿拉斯加一樣遙遠的地方
同樣屬於勇敢的靈魂
但是你更奇異,更豐富
無限廣闊的地域裡
鑄造著多少
極平凡的也極有個性的大膽人生
戈壁的懷抱也是海的懷抱
敞開著,擁抱著四面八方的人們
聖母的乳汁
不拒絕要求生存的兒女
天山的乳峯就裸露在藍天下
讓兒女們仰望那驕傲的美
卻不容惡者褻瀆
奇異的天地孕育奇異的人
無論多少種族和籍貫
都會被巧妙地溶為一體
染上某種獨特的氣味
老人保留著強悍,而少年過於泠峻
姑娘們則有了異族的野性美
在這裡的鹽碱灘上流汗
會使人忘記所有的地方
享受開拓者的瘋狂的忘情
和彌天的風雪抗衡
然後讓火親吻凍僵的手指
在漠風的挑衅和烈日的灼烤下跋涉
然後讓瓜汁濃濃地流進喉嚨
啊!沒有什麼地方的生活
能比這裡更強烈
可能你最後會離開她
離開她很遠很遠
但是你絕不可能忘記她
新疆這個地方呦
也許並不是白頭偕老的妻子
卻是終生難忘的情人
鏈接:饢,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各國或地區。維吾爾語為埃特買克或艾買克。公元前1000多年前已成西域各族群眾的主食。張騫鑿通西域傳入中原。唐玄奘三藏法師赴古印度取經所帶乾糧也是饢。饢的品種很多,大約50多種。常見有肉饢、油饢、片饢、窩窩饢、芝麻饢、玉米饢、蕎麥饢、奶子饢、皮牙子饢、葛爾丹饢、希爾曼饢等。
製作饢的原料簡單,麵粉、鹽、水、芝麻、洋蔥末,戳上古老的花紋,貼進高溫的饢坑烤製。它更接近糧食的本質,是最真實可靠的糧食。剛出坑的熱饢味道奇妙的好吃,假如還能來碗濃香的茯茶,或是一缸子淸燉羊肉胡蘿蔔皮牙子湯,或加一坐嘬油潑辣子,那對新疆人來說可謂是奇妙的味蕾享受。
關於饢的故事,一百個新疆人會說出一百個不同的故事。饢的前身是家家戶戶在土爐餘燼里烤製的饃,後來發展成了在爐內面打製的發麵餅,最後成了現在在饢坑裡烤製的饢。饢在很早就出現於吐魯番地區,在歷史上曾是(至今仍是)居於此地內地漢人與其他各民族的共同食品之一。考古人員在哈密五堡發現的原始社會晚期階段(約公元前1000年)氏族公社墓地、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扎滾魯克村且末國文化時期(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初)墓葬、鄯善縣蘇貝希公元前500年的墓葬以及洛浦縣山普拉公元200多年前的墓葬中都發現了各種形態的饢,這些饢雖然不一定用小麥麵粉作原料,與現在的饢有一定的差異,但足以說明饢在新疆有非常悠久的歷史。
饢,由維吾爾族人民發揚光大,不僅是維吾爾族喜愛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成為其他民族喜愛的食品。
文/魏勇
圖/魏勇 韓素婷 網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