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会对看到的文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究其原因不过于不常见而至于不熟悉,幼时学而至于不陌生,例如香山居士。香山一次曾在很多文章中出现,出现的身份是地点,可香山居士为人所知却因一人。在今天之前,我对此位诗人的了解也仅限于“江州司马”一说,今天之后,会因新郑结缘。对于出生于河南,数次回家路过新郑的我而言,记下白居易的出生地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
新郑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轩辕黄帝故里,汉文化由此沿着黄河在人类文明史上不断发展演变,出生于新郑的白居易先生自然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兼济天下”的立世理念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纵观香山居士的一生,前半生的辉煌伴随着“兼济天下”的激情,后半生闲居伴随着“独善其身”的逍遥,两者的转折点便是因自身对当朝权贵的讽喻作品被贬江州,可以说白居易的一生“成”是因为文学作品被唐宪宗赏识,“败”也是因为文学作品被权贵埋怨,在其中唯一不变的是白居易对现实文学的孜孜追求,正如他在《与元九书》中所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映社会时事,揭露现实事件是文章和诗歌存在的根本意义,白居易无论身处庙堂,亦或是身处江湖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向世人传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
正如他在自己人生转折点时所著《琵琶行》,815年,白居易因自己上疏请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而被贬江州,从遥远的长安到达千里外的广西,从繁华奢靡的国都抵达人烟稀少的边疆,其中滋味不可与外人语,度过一年的过渡期,在浔阳江畔谪居卧病,远离了管弦丝竹,悠悠弥音,只感到“杜鹃啼血猿哀鸣”,恍然在第二年的浔阳江边,遇到一位长安来的歌女,似曾相识的人生境遇令自身不自主的发出感叹“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位经历过人生巅峰和波谷的现实主义诗人,用自己内心深切的情感向歌女发出呼唤,用自己朴实而细节化的文字向世人展现,官僚腐败,民生凋敝的社会现象,并最终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也许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唤起了这位已经不惑之年的长者对长安繁忙生活的记忆,也许是琵琶女“一曲红绡不知数”的人生经历唤起了这位即将知天命诗人的同理心,也许是“弟走从军阿姨死”的悲惨社会令这位“兼济天下”的士族人的苦闷,白居易在无奈中低泣,也在苦闷中寻找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得益于东晋名士陶靖节的生活态度,吸取了老庄知足逍遥的处事哲学,这位睿智而有才的香山居士将自己的儒家仁政以另一种方式传承下去,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讽刺政治,以一种极为朴实鲜明的语言来书写现实,这种浅层的事实与深层的社会相互碰撞,发出鲜明而矛盾的火花,这个火花点亮了现实主义诗歌道路,丰富了唐朝诗歌题材,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士族人对民生对自身的关注。
相比于陶渊明的淡然归隐,白居易的兼济和独善更符合当代人的选择,我们常说,有多大的能力便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也常说,处于巅峰时不自傲,处于低谷时不自卑,又常说,完善自己,丰富社会,无论是怎么说,都能够从香山居士身上找到影子,他那写实的风格,正是科学实事求是的追求,他那兼济天下的胸怀正是实现人生意义的写照,因此,读这位江州司马的作品,要品的不仅仅是作品自身的语言风格,还应该悟的是作者自身的情感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