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总算把期末课程论文全部完成了。突然闲下来的日子决定写写这学期的读研感受。
概括来说就是一整个学期都被作业和DDL推着走,从没想过读研还能有这么多作业。每次课每个老师几乎都会布置论文,而且全是英文的,事先让我们自己看,然后课堂上做汇报,时不时还要写研究计划、文献综述、想论文题目等等。我们学硕研究生人很少,几乎隔一两周就有一次presentation,轮到自己那次,要把论文看透,还要做PPT,还要练习讲,要把这篇论文讲懂给老师同学们听。本科的时候这种上去讲课的经历很少,所以对我来说还是很有压力和难度。
每个周末,几乎都是在看论文和写作业中度过,上课也提心吊胆的,因为老师会挨个提问,而且针对你的回答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年轻一点的老师或者教授,也许是基于他们对学术的认真和严谨以及对学生的期待,所以会比较严格。
有一次某科老师又额外布置了一次论文Presentation,班上男生联合发邮件说“心无余且力不足”。老师在群里有点生气地说“你们这是逼宫老师吗?这样有用吗?还是说谁谁要去教学楼楼顶吹吹风吓吓人?”最后,僵局之下,老师还是妥协了,反过来安慰我们:
“学术之路不已,科研之路不易,学习之路更不易。我也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也不好教你们什么。但是请一定要知道,学术和科研圈子,不缺聪明人。这个游戏本来就是一个智力和努力双重投入才能转得起来的游戏。从某一个程度上来讲,多年学术经历给人的,其实并不是大富大贵的技巧,也谈不上就业择业的选择,但是它给人的,其实是一种面对压力的坦然,一种面对困难的洒脱,和一份面对选择时候的冷静。这种超脱其实是来源于多年学术训练所带来的结构化的思考和缜密的逻辑习惯。你们中的所有人,几乎都不可能去做学术。这是自然的。因为学术本来是一个少数人的游戏。所以我们对你们的培养,其实都是浅尝辄止,从未真的打算把你们培养成学者或者研究人员。我们所希望你们能掌握的,是对于时间的组织,对于压力的排解,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以及最关键的,能够驾驭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等你们工作以后就会明白,很多时候,证书和职业认定,乃至学历和外貌,其实都是最为基础的标签,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发声的那一刻。只有在这时候,你的所学,所思,所做,才能真正迸发,才能定乾坤。年轻人有冲劲,有憧憬,这是好事情。年轻的资本,就是不怕犯错。但是要注意,没有人会容忍一个成年人犯低级错误。别人对你的容忍,其实是建立在她对你的认可之上。祝你们研究生学习一路顺利。”
突然就觉得,世界上真正为你好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了。这个老师的课虽然压力大,但也是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经历过之后,抗压能力也确实提高了,从不熟悉到熟悉,无从上手到逐渐入门,循序渐进,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师兄师姐也说过,研一还是蛮痛苦的,但读研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痛苦和烦恼。也许吧。经历了一个学期的读研磨炼,心智思想上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包括讲课能力、表达能力。正是因为煎熬,才知道自己到底能坚持坚强到什么程度。
如果我提前体验过这种读研生活,即便考上,我也不一定有勇气继续读下去了。之所以能读下去,是因为没有退路了也不想退,可能靠的就是这种无知者无畏。所以,决定读研的那一刻一定要做好心里准备。但是,也请记住,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小事。所以,读研有压力有痛苦是很正常的,“学术之路不易,科研之路不易,学习之路更不易。”,平常心对待,总会过去,别读个研就给自己整忧郁了。
但反过来说,压力越大,承受越多,学到的也会更多,这是研一这学期以来深有感受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读研,虽然偶尔后悔但也只是停留在说说而已。很幸运地,遇到了一群很好的同学和导师,如果没有读研,我不会遇到更优秀的他们,也不会遇到更好的自己。
只要我对自己还有期待,我就不会因为一时的压力和痛苦而后悔当初的选择,也不会放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