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强调的是自己对别人怎样做,而不是别人对自己怎样做,不用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强加于我什么,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什么。”孔子说:“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篇之十二
凡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子贡想把孔子教导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自己努力的志向,这出发点原本挺好,但他对这一伟大思想的精神实质还没理解透彻,实践上也还没有登堂入室,却偏要在老师面前炫耀自己。这不,又被孔子点中了软肋。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个“欲”字,跟前一章孔子说申枨的那个“欲”,意思不一样。这里是用作动词,想要、希望、需要。申枨那个“欲”则是名词,贪欲、欲望。“加”,强加,含有驾凌、凌辱的意思。“诸”即“之于”,是“之”和“于”这两个字的合音字。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意思是我不愿意别人把某事某物强加到我身上,就是不能接受别人强加的、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吾亦欲无加诸人”,既然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那么我也不会这样做,不会把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因为把自己不愿意的加到别人身上去,这样就有失恕道了。
子贡这番话,讲得还是不错的,孔子所倡导的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部分精神,已经体现出来了。
但是子贡说过后,孔子听了,心里却呵呵了。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子贡领会老师思想的精神实质存在偏差。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是在后半句,强调的是自己对别人怎样做,而不是别人对自己怎样做。而子贡所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却是既对自己提出要求,又对别人提出要求,把对人对己相互平行的两桩事情,放在一起谈了。
这就和孔子的思想形成了抵触,孔子一贯注重的是自我修炼,即一切尽在我的道德自觉,要从自身做起,去求仁、行仁。要将心比心,平等待人,而不能去计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如何。
另外一个原因呢,是子贡在实践功夫上,还努力得不够。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通向崇高仁德的实践之道,是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证明的。一般来说,低调的人比较容易实践这一信条,而子贡是个外向型人物,平时口若悬河,喜欢争强好胜,到处出风头,他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不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孔子听了后就说,“赐也,非尔所及也。”赐啊,这恐怕不是你力所能及的。“及”,赶得上,做得到。意思是说,子贡你就算了吧,你还没有到那个程度。要达到这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境界,还差一大截呢,还得好好修炼,所以说“非尔所及”。
对子贡的自我期许,历来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认为,不把不义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一点子贡是可以做到的,而不愿意别人把不义的事情加到自己身上,则子贡做不到。因为别人会不会把不义的事情加给他,这是子贡难以掌控的事。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子贡说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被强加的事情,也不会去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恕道的体现,子贡是能够做得到的。
作为忠恕思想的核心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十分强调的实践之道,平时对弟子也是用这样的要求来教育的。子贡曾经向孔老师请教,有没有可以拿来终身实行的一句话,孔子就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送给他了。孔子的意思,这句话是要子贡去终身奉行的。而不能反过来,去要求别人按照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更不可仅仅停留在嘴上。
由此可见,孔子说子贡做不到,倒不是打击弟子的积极性,目的还在于激励子贡,让他能够正视自己,从自身做起,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认识上的偏差。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明子贡之志。
李炳南: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及,仁可知矣。
朱子:子贡言我所不欲人加于我之事,我亦不欲以此加之于人。此仁者之事,不待勉强,故夫子以为非子贡所及。
范氏:君子必其在己者而已,其在人者不能必也。己欲无加于人,唯恕者能之;欲人之无加于我,虽圣人不能也。故曰非子贡所及。
程子:“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仁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恕也。恕则子贡或能勉之,仁则非所及矣。
陈祥道:孔子曰“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所谓“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又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吾亦欲无加诸人”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而且敬,则我无加诸人矣。然横逆有时而至,亦所不免也。盖“我无加诸人”则易,“人无加诸我”则难。
张栻:此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同意。然而彼二言者,皆为仁之方、恕之道也。故皆有勿辞,“勿”者禁止之意。若子贡之言,不欲人之加诸己者,即欲不加诸人。是则不待禁止,油然公平,物我一视,仁者之事也。其曰“非尔所及者”,正所以勉其强恕,而抑其躐(liè)等也。
《论语正义》:夫子之道不过忠恕,故以为非尔所及。若夫横逆之来,声色之诱,其由外至者,虽圣贤不能禁止之而使其必无,况在中材以下。君子知其然也,故但修其在己,而不必遽非诸人也。
钱穆:孔子教人,主反求诸己,主尽其在我,本章所以教子贡者,学者能细阐之,则心日广,德日进矣。
刘宗周:此非平日克己功深,认得我字,血脉最亲切者,不能作一体观。则不欲、无加之说,谈何容易。故夫子以为“非尔所及”,盖欲其切己返观,破除坐下病痛为第一义。
《四书约旨》:圣门诸贤,无不求仁。子贡盖用能近取譬之功,当日月至焉之候,见万物一体景象,故出以相质。但是见到,未是行到;是初至,未是久安,故子曰“非尔所及”。
郑汝谐:其言则是,其用力则未到,故激而进之。
云门隐者按:反躬自省,反求诸己,修其在己,修其在内者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至于欲人之无加诸我,非圣人不能。则自勉以进,见到而行到,安然自修,求其在我者也。
程瑶田: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尧舜之仁,终身恕焉而已矣。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此恕之说也。自以为及,将止而不进焉,故夫子以“非尔所及”警之。
《论语后案》:子贡因人之不欲加诸我,而愿己无加诸人,夫子以为非所及者,盖论人之非,不溢本分一字,此事最难。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是惟圣人乃能不加诸人,而贤者则有所歉。
戴震: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而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诚以弱寡愚怯,与夫疾病老幼孤独,反躬而思其情,人岂异于我?一人之欲,天下人之同欲也,故曰性之欲。好恶既形,遂己之好恶,忘人之好恶,往往贼人以逞欲。反躬者,以人之逞其欲,思身受之情也。情得其平,是为好恶之节,是为依乎天理。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意原》 《癸巳论语解》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全解》 《论语讲要》 《论语集释》 《论语集说》 《论语后案》 《论语学案》 《四书约旨》 《孟子字义疏证》 《论学小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