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人有意思的文章
靳希平:国人为什么应该爱康德而不是海德格尔?

靳希平:国人为什么应该爱康德而不是海德格尔?

作者: 慧小田哲思学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5:39 被阅读70次

外国哲学研究编者按:2018年10月31日,“《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班结班仪式暨康德道德哲学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组织方邀请了在京的12位学者参加了结班仪式和论坛,他们分别是:靳希平(北京大学)、李秋零(人民大学)、尚杰(哲学所)、黄裕生(清华大学)、李文堂(中央党校)、徐碧辉(哲学所)、王齐(哲学所)、马寅卯(哲学所)、王歌(哲学所)、范大邯(清华大学)、朱会晖(北师大)、吕超(哲学所)。

(提要)北京大学哲学系 靳希平

康德哲学是理性主义的杰出代表,是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也是理解整个西方思想和近现代人道主义和法制传统的重要理论前提。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思考中对康德思想做了彻底的批评,尽管他的工作是站在康德思想的肩头之上完成的。但是,他的批判有很强的片面性:它过于突出、过于强调、抬高生活实践的理论地位过于强调个人、主体性对客体世界、社会文化世界,对世界整体的依赖性和从属性。过于否定理性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海德格尔的这种哲学在理性占统治地位的世界里,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意义。

我们东方人,重实践、重亲情、重功利、重实用,重身份、重等级,但是缺乏逻辑崇拜,缺乏对休闲、对schole崇敬、对空谈的崇拜、崇敬,又加之我们十分容易忽略fundierend(托底)(基础的,经常是低级的)层次与fungiriend(工作、实际作用)层次的区别,混淆二者于日常应用之中,直接把fundierend(低级)的东西,直接当作fungierend(高级的)原则加以理解。

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海德格尔的康德批判,在中国读者的心灵里造成的结果就是:使得康德的认识论以及以此为前提(不是以此为基础)的整个康德哲学、甚至使得整个理性主义的形式性真理,失去了它的绝对性、权威性和最后的、最高宪法法院,法律制定者的地位!使得康德高扬的理性失去了它的准耶稣的地位和震慑力。海德格尔哲学很容易成了狭隘民族主义、蒙昧主义文化政策的辩护工具。这对于我们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害而无利。

所以,社科院哲学所作为中国的顶尖研究机构,带领大家读康德的工作,是怎么肯定都不过分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做法。提倡和推动中国的亲情文化、熟人文化以及与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努力去追求、喜爱康德(包括狭义的和广义的康德),把康德传统作为中国哲学传统的有益成分,把康德哲学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前提,加以认真仔细的研究、讨论,是我们当前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应该向相关部门建议,从中学起,就让青少年去读一点康德,知道康德的名字,学习独立地批判地理解康德。

中国文化不缺亲情,不缺实践智慧,但需要康德的理性主义,形式公正辅佐之。希腊精神与中国精神联姻,康德和马克思与孔孟联姻,中国有望走出社会生活现实与日常语言之间的悖论怪圈。中国的理论和哲学才会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敬仰和崇敬新生理论,我们说的话才会成为文化遗产。我的话有具体的文本分析为依据的,时间关系,具体分析从略。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靳希平:国人为什么应该爱康德而不是海德格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hx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