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应儿子要求买了一套21本《易中天中华史》。
这二者并无关联,只是刚好在时间上接近。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它的演进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纪年。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又补充了版权的概念。
西班牙给“世界图书日”赋予的故事,是取材于该国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加泰罗尼亚地区濒临地中海,以艺术创作著称,该地区有个传说: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
这个骨骼清奇的故事打破了英雄救美之后抱得美人归的俗套,显示出超越物欲的骑士精神。但世俗如我,总关心公主送了一本什么书?
加泰罗尼亚地区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其主权归属一直在更迭中,在历史上有过哪些著名的“艺术创作”,产生过哪些伟大的艺术家,目前也没查到有说服力的资料。
另据传说,这一天在加泰罗尼亚,你会看到很多人拿着玫瑰在街上走,像过情人节,这天书籍减价10%,玫瑰的价格陡增,且不说九折的力度太没有诚意,玫瑰涨价又是什么鬼?
且这个“圣乔治节”与公元303年的“圣乔治日”又有些傻傻分不清,后者的主角是罗马骑兵军官圣乔治,他因试图阻止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对基督徒的迫害,于这年的4月23日被砍头处死。
只能说,叫乔治的人有点多。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据说定这个日子的来由是1616年的这一天,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去世。西班牙人用自家国宝级作家的忌日作为节日,这思路也是比较出格的。相比之下,莎士比亚更有说服力,他生和死都在这一天,再加上他作品的影响力,不把他作为读书日代言人都不好意思。此外,《洛丽塔》的作者,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生日也在这一天。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是这样的: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的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一段典型的联合国风格语言,且最后一句明显与前面不搭。
查了自己的买书记录,之前有两年注意过这个概念。一次也是凑巧买了书,另一次是支持我的一位英语老师,他为布劳恩漫画版《父与子》配英文对话的作品出版,我买了好几套送朋友,又帮他买了四套送给他支教山区的孩子。
这些都是凑巧。因为我买书、送书都是日常行为,并不需要一个节日来做由头和驱动。今年以来送出的《念楼学短》就不下六套,每次都觉得,不过是一顿饭钱,与其请人吃饭,还不如送一套书。吃饭是每天要做的事,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不论长幼贫富健康与否,都有吃饭的权利,也都有权享受吃饭的乐趣,倒也无需设立一个“世界吃饭日”。
无论怎样,推广读书总是一件好事。现在想来,我身为“图书馆原住民”,这简直就是我与生俱来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