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说冥想与依恋的关系及共同心理疗愈作用

浅说冥想与依恋的关系及共同心理疗愈作用

作者: 阿呆是我 | 来源:发表于2020-06-18 09:33 被阅读0次

冥想是禅宗修行的主要方式,据说修行者经过长期冥想,精神世界达到某种状态后,由师父稍加点拨(棒喝什么的),就能实现顿悟,抵达自由境界。

许知远采访《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时,问是什么力量或因素让他能实现这样高度凝炼的写作,尤瓦尔·赫拉利谈到了冥想带给他的帮助。

冥想是什么想?简单来说,冥想跟正念意思差不多,是特定而有意识地、不带评判地去关注、觉察每一个当下,就是以不评判、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当下的觉察。

请教李克富老师问题时,他提到自己正在看的一本有关依恋理论的书,其中说到冥想与安全依恋关系的相通之处。

老师分享了一段文字,我对着那段字儿召集全部脑细胞费劲吧啦发半天功后,得到以下理解。

那段文字通过解构自我意识,结合安全依恋关系分析了冥想对个体精神情感世界所起的作用,得出二者相通的结论,进而把安全依恋关系变成一个类似冥想的,觉察性自我的觉察练习,应用到心理咨询中,实现安全依恋关系的技术化。

具体解构方式是把精神世界,意识感知内容及方式分成外部现实(不仅包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以及我们参与创造的情境,还包括和我们一起卷入的有关各色人等)、表征世界(即对过往体验的心理模型,可以让我们不必再为每个新的时刻发生的事重新发明一个新模型)、反思性自我(代表我们有能力采用对于体验的反思性姿态的那部分自己)和觉察性自我(觉察内容既包括对自我的体验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觉知,也包括对自我“本是虚构”这一事实的觉知)四个层面。

其中觉察性自我弥漫在每个层面,即它知道有一个外部现实的客观世界,它知道自己在用自己的固有模式表征(主观)体验着客观世界,它知道表征的主观世界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客观世界,它知道自己在知道。

对整体存在的意识进行人为拆解,目的是找出其中可操作的部分实现技术化。

这种拆解好比一条河流过,河水“看见”两岸的绿树红花(外部现实),用水面倒映着树花(表征现实,因水面波纹,倒映图像有所扭曲),河水懂得倒映与岸边的绿树红花不同(反思性自我),同时河水觉知着自己的一系列体验过程(觉察性自我)。

河水流过映照岸边景色本是个同时进行的自然完整过程,把过程中拆解出“觉察性”这一部分,意义在于对自然发生的整个过程的每时每刻,有一个自觉的全程陪伴全然接纳的作用(觉察性自我对自我的陪伴接纳),这种作用就能产生疗愈效果。

那疗愈是如何实现的呢?

把觉察性自我分离出来,变成对意识整体的观察者(觉察者),相当于我们自觉地从自我意识中给自己剥离出一个上帝视角,我们通过这个视角达到对自己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自己的深度接纳、涵容。

只要意识在,这个视角就能始终稳定存在,稳稳地托住(抱持)自我。

这种抱持、接纳,以及“始终在”带来的的稳定感和因为理解产生的确定感,给予生命深厚的、持续的安全感。

冥想中那种用不评判、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当下的觉察,对自我可能实现一种稳定的、一以贯之的被理解、被接纳,是对生命最好的滋养。

所以觉察性自我对自我的觉知实际也相当于一种自我关照。对我们来说,这种自我关照所起的作用,和安全型依恋关系中抱持性母亲所起的作用类似。

这可能是冥想产生的自我疗愈功能与安全型依恋关系产生的心理疗愈功能的共通之处。

把某个整体进行结构化分解,会让这个整体变得更简单、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操作,对意识的分层区分同样如此。分解出觉察性自我,便于针对这种能力进行刻意练习,增加疗愈功能。

觉察练习是可操作层面的自我疗愈,但个人感觉最好有导师带着,经过长期内省体验才能掌握。具体到心理咨询,咨询师自身如果对觉察性觉知应用娴熟,可能不用刻意,自然就能惠及来访者。

一方面,咨询师通过觉察性自我,在咨询过程中保持对自己和来访者的深度觉察,通过移情反移情同调来访者情感世界,更深刻地理解来访者的精神世界才能实现深度共情。

另一方面,咨询师可以教会来访者冥想技术,把这种觉察性觉知教给来访者进行刻意练习,从而实现双重疗愈。

再回到冥想,那个被我们刻意分出来的觉察性自我到底是什么,在哪儿呢?它只是我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没有独立承载者,或者说根本没有一个“觉察性觉知主体”单独存在。所以它既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什么独立存在,其实它什么也不是,哪儿也不在。

这是不是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我”呢?如果是,那可不可以说觉察性觉知就是“无我的智慧”呢?

其实李老师分享的那段文字又专业又高深,被我理解到这种程度,突然就鬼神附体一般体会到什么叫降维。

末尾安利一段李老师发的原文参考理解。

觉察性姿态培养了我们能够稳定地临在当下的体验。觉察姿态让我们更能全然临在当下,更加开放,更有能力回应——就像“足够好地”对婴儿调谐的父母——那些在我们和患者交流过程中时刻出现的需求。其次,觉察的和关注当下的姿态,促进留在身体内在和察觉身体的体验。结果,我们对自身躯体反应的调谐,扩大了某些信号,从而使我们能与患者内心状态的非言语表达相协调。因此,觉察不仅可能帮助治疗师增强准确的共情,还可能提高我们与患者的联接能力,联接他们没有用语言说出来的,并且有可能是解离的体验。第三,觉察(类似依恋中的安全心理状态)有助于接纳态度的形成——对体验原本的样子保持非防御的开放及接受,能够帮助我们留出空间,去容纳患者所有的感受、想法和欲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治疗师的觉察能够增进治疗师与患者的关系,从而加快整合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整合,不只是心理治疗的首要目标,也是(如前面提到的)安全依恋和觉察性觉知练习的结果。作为促使治疗关系成为具有转化作用的关系的因素之一,治疗师的觉察性姿态可能具有“感染”的特质——激发出患者自身对觉察的体验,很像当治疗师表现出反思性姿态,就可以激发出患者的心智化能力。此外,对于有些患者,治疗师鼓励他们开展正式的冥想练习可能有帮助。

相关文章

  • 浅说冥想与依恋的关系及共同心理疗愈作用

    冥想是禅宗修行的主要方式,据说修行者经过长期冥想,精神世界达到某种状态后,由师父稍加点拨(棒喝什么的),就能实现顿...

  • 心赏生活中的美第7天

    心赏自己: 今晨很早醒来,感觉胸口有些闷,我就开始冥想,想象宇宙之光照耀全身,为我清理疗愈身体,疗愈之后,胸闷不见...

  • 前所未有的冥想体验

    记录一下刚刚的冥想体验:刚刚又做了一次与天地合一的冥想,这次的体验与以往完全不同,往常做这个冥想都是专注在清理疗愈...

  • 2022-04-15

    亲子依恋的作用有: 1、良好的依恋关系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父母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就会成为儿童最佳...

  • 修行日志~2019-08-17

    今天的冥想主题是《疗愈父母关系,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今生中最重要的关系,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

  • 修行日志~2019-7-23

    今天的的冥想主题主题是《疗愈父母关系,疗愈童年创伤,收获爱与和解》。 父母关系决定着我们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人际...

  • 修行日志~2019-8-13

    今天的冥想主题是《疗愈父母关系,疗愈原生家庭创伤》。 下午,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躺在床上静静地冥想。 现在与父母的...

  • 孩子的情绪管理与情感智力发展

    关于低龄儿童依恋与大脑的发展,我研究安全依恋如何作用于大脑的发育,而缺乏安全依恋关系,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又会有什么...

  • 静闻心语 化解心结对疗愈疾病的意义

    在经过做心理疗愈,和老师的带领践行,还有团队成员的陪伴,对化解心结与疗愈的疾病之间的关系,又有了新的解读...

  • 读后感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打分:**** 这是一位女性心理疗愈师写的有关自己及病患进行心理疗愈的书籍,作者洛莉是位单身妈妈,笔法细腻,将这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说冥想与依恋的关系及共同心理疗愈作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my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