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之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书籍:《认知天性》 作者:彼得、亨利、马克
上周日和10岁的儿子打乒乓球,8个来回后他就说太没劲,不想打。
我说再练练呗,只有多练习才能越来越厉害。结果他说:可是,老爸,你的水平也太菜了,没一个接住的。
这时,我心里嘀咕起来,你老爸每个月牵几百头大羊孝敬你教练,难不成还打不过从来没有练过球的老爸?!
其实,高手与普通人的差距,最核心的是心智模型。
那么什么是心智模型?上面的故事里,儿子打球时表现出来的应对来球时的动作就是他内在心智模型的转化。因为他刻意练习了三年,已经很好地形成了他打乒乓球的心智模型。
其实,讲回我们自己,如果你有练过车到开过车再到开好车经历,从当初离合油门不分、起步挂挡不熟、坡道停车熄火到行车自如还能听歌开车,此时我们也打造了自己开车的心智模型。
所谓心智模型,就好比我们智能手机里的一个个APP,你只要启动程序,就能实现高效运作。
但是,问题是,我们对掌握心智模型之前的状态,通过练习训练后实现心智模型的过程过深刻思考吗?至少,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碍甚至困难!
而这些阻碍和坎,就是心理阻扰,比如无知自信、认知偏差、感知差异、记忆扭曲等等。
我记得自己高考结束后,有个叫估分的环节。考生根据自己的做题印象来对照参考答案打分。结果,我预估的分数和正式查分相差了30多分。有些题感觉明明选对的,结果是错的(记忆扭曲),自己水平实际就那么点,高估了自己(无知自信);感觉自己也努力,结果考差了,说说自己发挥不好(认知偏差或失调);看到别的同学一直都说考砸了,就觉得他们没有那么努力,对应到自己有觉得运气太差(选择性感知差异)。
正是这些心理阻碍,在刻意练习我们心智模型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墙壁和坑。
这些从根本而言,是因为我们都是凭着自己直觉、凭着以往的自我经验没有好好理性分析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丹尼尔卡尼曼教授的《思考,快与慢》中,将我们面对世界,应对事件时的内在心理做了分析;我们大脑里有两个系统
系统一:直觉、经验优先处理模式;系统二:理性、逻辑优先处理模式。
而且,教授强调:我们大脑运行原则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也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是随着系统一暴走;
因此,我们要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必然需要克服“系统一”的直觉模式,发挥“系统二”的理性模式。
打造心智模型,需要我们真实的记忆和记录,避免记忆扭曲;
打造心智模型,需要我们刻意记忆与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
打造心智模型,需要我们实践、练习,并在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估与测验自己;
请你回忆一下,你最擅长的技能是哪项?是在凭直觉就能炼成的还是需要不断实践、试错、改善提升来达成的?
所以,如果要成功,我们需要做对所有因素,但若失败,轻易归结给某个理由即可。
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就需要清晰的懂得哪些阻碍,并在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