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积极心理学心理大学生世界
你的“真理”其实仅仅掌握在你的手中(连载之27)

你的“真理”其实仅仅掌握在你的手中(连载之27)

作者: 石泉BABU | 来源:发表于2017-04-07 18:55 被阅读41次

    20世纪80年代末,大多数民主党人认为:在共和党总统里根的任期内,通货膨胀加剧了。而事实上通货膨胀降低了。

    2010年,大多数共和党人认为:在奥巴马的任期内,税负增加了。事实上多数美国人的税负减少了。

    调查显示,31%的共和党人和11%的民主党人认为奥巴马总统是穆斯林。实际上他不是。

    在奥巴马总统的出生证明公布之前,43%的共和党人和9%的民主党人认为他并非在美国出生。

    因党派不同,对同一件事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在美国的政治中会发生,在全世界的政治中都存在;这不仅仅是在政治中存在,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大量的类似现象。

    在人们之间发生争论时,因为立场与价值观不同,看同一问题的角度不同,争论的双方都认为自己掌握的是真理,而对方说的是错误的。

    追寻“真理”

    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从客观上来说,是符合现实情况的看法,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看法与现实存在相一致。从主观上来说,是指一个人的看法符合他所感知到的情况。

    客观上的真理受制于人类的认知水平。历史上人类曾认为地球是平的,向哪个方向出发最后只能原路返回,人们不能环游世界;我们曾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绕着地球运动,甚至烧死了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我们前面提到的上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不能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那么运动员们就不断的证明这个是真理,直到班尼斯特打破这个观念。应该说,客观的真理不断演进、迭代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向前探索、发展的过程。

    吉尔达诺.布鲁诺

    主观上的真理是人们在争论时所说的“真理”,这个“真理”只符合人们自己感知的情况,是自己认为的事实。在我们每个人的“真理”的“大口袋”里面都有各种“真理”,我们根据自己的愿意,挑选出与我们的价值观、感知一致的“真理”出来,并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是“真正的真理”。

    如对于“该不该化妆”这个问题,支持的人认为:化妆是对别人的尊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支持的人认为:天然的才是最美的,买化妆品的钱买些啥都好。

    下面是一些看起来对立的观点,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观点,甚至同一个人也会在不同的环境下选择不同的观点:

    哪个正确?

    这些观点看起来都有道理,是“对”还是“错”取决于人们在当时情境下的选择。世上本无“对”与“错”之分,只是人们自己刻意地加以区分,以此来强调自我的“真理”。

    如第一单元中所述,信念即认为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的对事物的判断,是坚信不移的想法。人们往往在事情发生之前已经有了关于事情的信念,在事情的发生过程中和发生后根据自己的信念选择性的对信息进行筛选,进行判断,甚至主观臆想一些证据出来,最后的结果证明自己的判断是绝对正确的,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

    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知觉。一旦你将某个国家视为敌人,你就倾向于将其模棱两可的行为诠释为表示敌意。

    ——国际关系学者和政治心理学家 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vis)

    1951年,普林斯顿大学和达特茅斯大学之间的橄榄球赛是两校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比赛,成了常青藤名校的一个污点。比赛中普林斯顿的一位全美最佳球员被对手扑倒在地,层层压住,最后因鼻子受伤而被迫退场。接着便是一场激烈的拳脚大战,双方都有严重的“伤亡”。

    比赛后不久,心理学家在两个学校的校园里为一些学生重放比赛的录像。他们要求学生以观察者的身份注意每一次摩擦,并确定是哪一方的犯规。但是学生们无法将对各自学校的忠诚弃之不顾: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所认定的对方犯规次数是达特茅斯大学的学生认定的己方犯规次数的两倍。

    客观现实的确存在,但我们观察客观现实时总是带着承载了自己的“真理”和信念的有色眼镜。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

    婆婆和邻居说:我那个媳妇,好吃懒做,睡到中午,家事也没做,还让我儿子煮东西送房间,真是太过份了。

    邻居又问她:你女儿嫁的还不错吧?婆婆说:对啊,过的很幸福呢!大家都对她很好,也不用做家事,假日都到处去玩,也可以睡到中午,女婿还会煮东西送房间!!

    同样一件事,由于当事人和自己的关系不同,有了完全相反的解释。

    当老师看到一个好学生在考试时左看右看,会认为这个学生在思考问题;当看到一个差学生东张西望时,会不自觉的留意他是否会作弊。我们是先有对某人或某事的“真理”和信念,之后才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解释的结果证明我们的“真理”和信念是正确的。但这些“真理”仅仅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而已。

    这是认知不和谐在发生作用,使我们的心理保持平衡,感觉舒适。

    追寻“真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经常在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

    后见之明

    后见之明(hindsight bias)指当结果已知时,人们倾向于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够作出准确的预测。事实上“事后看起来明显的事情在发生之前很少是明显的”。

    这同样是认知不和谐在发生作用,大脑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是有价值的。

    人们经常这样调侃历史学家:每当一个事件发生之后,他们总能找到若干理由,证明这一事件必然发生。事实上,不只历史学家,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类心理偏向。人们都曾有这样的体验,觉得自己“早就知道”某一事件(如球赛、某人的婚姻、股票等)会出现何种结果,但也只是自己觉得。

    生活是正着来活,确是倒着去理解。

    ------宗教哲学家心理学家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

    从2001年9月1日的清晨开始回溯,指向灾难的种种信号看起来非常明显。一份美国参议院的调查报告列出了这些被人忽视或被人误解的线索,如:中情局知道基地组织的人员已经潜入了境内;一份FBI情报员呈给总部的备忘录这样写道:“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本.拉登可能会将学生送到美国参加航空学习”。FBI忽视了这份准确的预警,也未能把它和其他一些预见到恐怖分子可能使用飞机作为武器的报告联系在一起;布什总统在度假期间甚至收到了一份名为“本.拉登决定袭击美国”的每日简报。种种线索让人不禁这样想:“决策者都是该死的笨蛋!他们怎么就没有把这些线索串联起来呢?”

    2001年美国9.11事件

    事实上在9.11之前,袭击远远没有那么清晰可辨。情报机关里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分析专家们不断的为分析、调查什么问题做着选择,在9.11之前的六年中,反恐机构有6万多件线索毫无头绪。但在后见之明者的眼中,那些极少数的有用信息看起来是如此明显。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一场8级超强地震,伤亡超过10万人。汶川地震伤亡惨重,破坏力强大,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的一场伤亡惨重的地震。地震后开始有大量的关于这场地震前兆的信息出现,如:

    地震前夕,5月5号,恩施市中一个池塘,直径有近百米,水深10米多,这个池塘从存在到现在就一直没有干涸过,但是于5月5号那天,这个海塘中的水在5小时之内突然干涸,露出湖底的淤泥,不仅如此,还伴随着漩涡和轰鸣声,这件事情报纸还特意报道过。

    隔了4天,天空出现地震云,这种地震云一般出现在地震前夕,云体颜色主要有白,灰,橙和橘红这四色颜色为主,当出现地震云的时候,天边会出现波状的云层,如鱼鳞一般,这种大风也吹不散。在临沂就有市民看到过大片地震云。

    蟾蜍迁移

    同天,于四川绵竹出现了大批迁徙的蟾蜍,这批蟾蜍数量达到了近数十万只。这批蟾蜍大批行走在公路上,遇见车或者人都不躲闪。

    此外还有佛光、其它动物异常等现象出现。

    人们开始声讨地震局、专家和政府:如此多的地震前兆居然视而不见!

    但是类似的信息是海量的,目前的技术水平还远远无法判断出什么时间,在哪里和会不会发生地震。如蟾蜍迁移就有多次上了新闻:5月4日,江苏江都市武坚镇新楼村约数百万只蟾蜍在该村刘垛闸附近集会。5月9日,江苏泰州市市区的东风大桥上突然出现数万只小蟾蜍迁徙。5月11日,江苏常熟古里镇珠泾苑数万小蟾蜍迁徙。政府凭借这些信息发布地震的预警只会制造恐慌,而民众却会在事后凭借这些信息责备政府的不作为,其实这只是一种后见之明。

    同样,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常体验这种后见之明,对别人发生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而感到诧异,对犯错误的同事、亲友进行责备和抱怨。

    潜意识所存储的这些“真理”和信念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该如何更好的利用它们并规避可能带来的问题。

    可以这样做

    大脑中的“真理”和信念是我们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价值观的体现。这些“真理”和信念在潜意识中的存储可以让我们的判断更加快捷。遇到危险迅速进行紧急避让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遇到同一件事情反应更快的人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毕竟没有人喜欢和总比自己慢两拍的人共处。让大脑的运作效率更高,是人类进化的必然选择。

    规避这些“真理”和信念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这样做:

    1、放慢脚步,让自己的生活放松些

    大部分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时间停下来仔细思考,而大脑在自动的情况下,受新奇、恐怖的事件所影响,更容易产生判断错误,并且这些错误很难及时得到纠正。人脑的一条思维规律是:人们从一条一般公理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是,从某一个鲜明的例证中归纳出一般公理的过程是非常迅速的。在接收到与抢劫、强奸和殴打相关的新闻之后,人们会普遍高估与暴力有关的犯罪率,当然新闻从业人员也更乐意报道这类新闻来吸引眼球。对南非人的调查显示:当他们看过一系列关于黑社会抢劫和杀戮的醒目大标题之后,对1998年至2004年间的暴力犯罪数量的估计翻了一番,但实际情况是:犯罪数量显著的下降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每当飞机发生事故后就会产生少做飞机的想法,如9.11和M370之后,我们会认为乘坐飞机旅行要比乘汽车旅行风险更高。但是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2001年的最后3个月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比之前5年间每3个月的平均死亡人数多出了350人,看起来更像是恐怖分子以令人察觉不到的方式杀死了更多的人。美国联邦安全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5年间,在美国出行同样距离的情况下,发生汽车事故死亡的概率是飞机失事的230倍,对于选择乘坐飞机的人来说,旅行中最大的风险是在来往于飞机场的路上。

    前一段时间网上疯传使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很多人看到这个信息就信以为真,因此放弃微波炉这个方便的工具,宁愿采用更传统的方式进行食物加热,但事实上这是谣传,网络上同时可以搜索到辟谣的文章。只有很少的人愿意在收到这个信息后进行核实。

    谣言经常让我们信以为真,我们的直觉统计以及对结果的恐惧并不是建立在计算和推理基础上的。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快到我们没有了思考的时间。

    我们要意识到,每当一个新的,尤其是让我们恐惧的事件进入我们头脑中,要形成新的“真理”和信念时,我们一定要让自己慢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支持新的“真理”和信念的证据是否充足,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改变原有的“真理”和信念。

    2、寻找相反的证据

    下面这段文字选自猫腻的网络小说《间客》,为了阅读顺畅做了部分改编。

    许乐看了一下大巴的时间,想了会儿后,回头进机场买了一包上林特产的小狗饼干,脸上顿时出了快乐的笑容。

    小狗饼干很脆,许乐吃的很开心,他在心里想着,自己确实是个乡巴佬啊。

    大巴来了,许乐跟着一个大皮箱上了车,辛苦地找到了座位,脱掉风衣坐了下来,将一整袋小狗饼干放在手边的食物架上,准备慢慢地,美美地吃一整路,忽然,他的手指忽然碰到了两根冰冷的细手指,把他吓了一跳!

    ——许乐惊愕地转过头去,只见一个戴着帽子的女孩儿正把手伸进袋子里,毫不客气地准备拿饼干。

    ……

    ……

    小狗饼干很脆,任凭咀嚼的再矜持,也会出咯兹咯兹的声音。小狗饼干很香,二人的身前全部是那种诱人的谷香。许乐目瞪口呆地看着身旁的女孩儿,觉得这画面太荒谬了,这女孩儿为什么要吃自己的饼干,而且吃的如此理所当然?下意识里,当女孩儿的手指离开饼干袋后,许乐赶紧伸手进去拿了一块饼干放进了嘴里,就像是生怕自己吃亏一样。

    女孩儿低着头,正聚精会神的看着一本杂志,只是偶尔闪烁的目光,让许乐知道,对方其实也在注意着自己。深青色的帽子遮住了女孩儿大部分的脸,只出那张秀气的嘴唇和白净的面部肌肤,许乐愣了愣,觉得自己的注视或许会让对方尴尬,便转过头去。

    风雪之中,温暖和春的大巴开动了起来,令许乐感到意外的是,那名女孩儿居然又将手伸进了饼干口袋里开始拿饼干,而且是一块接一块。许乐很喜欢吃小狗饼干,而且这是他第一次吃小狗饼干,心里其实很有些珍惜,虽然他不会将一袋饼干看的如何之重,只是他总觉得,即便你要吃我的饼干,是不是也得先和主人说一声?征询一下自己的同意?难以避免地心中生出一丝恼火。

    很明显那个女孩儿没有这种自觉,看都没有看许乐一眼,只是快地、光明正大地偷着饼干,嚼的卟哧卟哧,毫不客气。许乐目瞪口呆之余,也赶紧伸手去拿饼干,不然如果都让这个抢拼干的姑娘抢走了,他还能吃什么?那岂不是亏大了?于是乎随着大巴在公路上的行进震动,坐在大巴后排的这一对年轻男女彼此互不相视,一人望着窗外,一人低头看着膝上的杂志,你一块我一块的拿着饼干,谁也不肯少拿一块,谁也不肯慢一秒,出手如风,依次而入,看上去倒蛮有默契,可谁又知道其实隐藏着无穷的杀意?

    “真是莫名其妙啊,如果不是遇见了我,这个可恶的偷吃饼干的女贼,一定会被狠狠地骂一顿。”

    看着窗外雪景,嚼着饼干的许乐,难得地翻了一个白眼。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先前心头的恼意早已经消除殆尽,他本来就是一个心胸宽广之人,不可能会在乎这些小事,反而笑着暗中想道,难得碰到一个和自己一样对小狗饼干爱不释手的人,今天这一袋饼干,就当是分享吧。

    许乐不是一个吝啬的人,和他人分享任何美好的东西,是他愿意做的事情,虽然这个戴着帽子的长女孩儿行为有些荒唐古怪,他也不准备再计较什么了,只是觉得这场面稍微有些尴尬,或者说,他担心那个女孩儿尴尬,所以他没有和对方开口说话,甚至连眼光都极注意,没有转向她那一边。

    大巴在积雪的道路上缓慢前行,绕向了郊区外的高架路,向着都西北方的普通机场行去。有一株伸向道路内侧的雪松擦过了大巴车的玻璃窗,出的响声,让车上昏昏欲睡的人们都醒了过来。许乐身边的女孩儿抬起头来,出了一张清丽的面容。两个人的眼光对上,许乐温和地笑了笑,谁知道那女孩儿清纯的眼眸里闪过一丝厌恶的神色,马上低下头去,重新看起了杂志,片刻后,她似乎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自己拒人千里的态度,从随身的皮包中取出一副黑框的眼镜戴在了鼻梁上,隔绝了许乐莫名其妙的眼光。

    低头的女生戴着黑框的眼镜,看上去真的蛮清纯的,尤其是从许乐这个角度望过去。他挠了挠头,心想这样清纯的一个女生,偷吃我的饼干,怎么对我还这么凶?毕竟他是一个从偏远地区来的少年,面对异性的时候,总是有些拘谨,只是在心里叹了口气,也没有说什么。

    戴黑框眼镜的女生每拿一块饼干,许乐也拿一块,不多不少,笑眯眯地拿着,美滋滋地吃着,虽然他是个很和善的人,但也不想吃太多亏。

    就这样拿着拿着,最后饼干袋里只剩下了一块饼干——依照先前那种无声默契的顺序,此时应该轮到许乐拿了。许乐明显注意到女生黑框眼镜下的俏鼻可爱地皱了皱,似乎在烦恼什么。许乐无声地咧嘴笑了起来,从袋里拿出最后一块饼干,想了想后,掰成两半,脸上堆出和善的微笑,带着一线拘谨,将一半递到了女孩儿的面前。

    女孩儿抬起头来,有些意外,又有些愤怒地瞪了他一眼,像小猫抢食一样,抢过了饼干一口吞下,却险些噎着了。许乐一边嚼着最后半块饼干,一边傻傻地看着她,心想着什么急?难道饿成这样呢?本想将自己的水递给她喝,却又担心这性情古怪的女孩子嫌弃自己。

    好在刹车的声音打破了这幕像木偶剧一样的演出。

    ……

    ……

    “连谢谢都没有一句,真是个无耻的败类!”张小萌拖着沉重的行李,有气无力地低着头,向着机场柜台走去。旅途的劳累,本来让她就有些快要承受不住,而且心里又一直压着那块重石,偏偏在大巴上还碰见了一个极不识趣,极为可恶可耻的年轻男人。

    “长的倒挺顺眼儿,笑的跟一头猪似的诚恳,谁知道骨子里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吃我的饼干,居然像是施舍给我一样……小眼睛,果然都不是好东西。”张小萌将沉重的行李放到传输带上,忍不住低声地抱怨。

    进入候机厅,张小萌取下黑框的眼镜认真地擦拭了起来,似乎想要借助这个动作泄自己的怒气,她怎么也没有想到,世界上有那样的男人,明目张胆地偷吃自己从小最喜欢的小狗饼干。

    .........

    .........

    坐在舒适的座位上,张小萌整理了一下垂在黑框眼镜旁的丝,下意识里将手伸进皮包,却现手指的触觉有些怪异,她惊愕地拉开皮包,意外地现了一袋没有开封的小狗饼干!

    如果这袋饼干是自己的,那先前大巴上那袋饼干?自己吃了别人的饼干?自己错怪了他,他却一直安静地与自己分享属于他的东西……

    张小萌站起身来,四处寻找那个小眼睛男生的踪影,试图想要道歉。然而都机场有多少航班,那个男生怎么可能这么巧地出现在这架飞机上?她有些不知所以地坐了下来,后悔地摇了摇头,知道自己错怪了那个男生,更关键是,她这时候想到那个男生温和的笑容,递过来的半块饼干,除了浓浓的窘迫之外,更有一丝说不出来的温暖,她已经很久很久没有感受过的温暖。

    世界这么大,或许再也看不到那个有着可亲笑容的男孩子了,再也没有办法道歉了,张小萌无比遗憾地想着,心里像是觉得错过了某件很珍贵的东西,空空的很不舒服。

    当我们对一件事、一个人有了一个消极的信念后,我们要抱着这个信念可能是错误的想法,寻找相反的、积极的证据,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多思考一下。由于存在认知不和谐,大脑为了维持心理的平衡,这个思考的过程会对我们产生刺痛感,会感觉不舒服,但这是对我们有益的刺痛。如果我们能够提前认知到这个过程可能会产生刺痛的感觉,大脑就会认为这是正常的,就更容易接受,这个刺痛的感觉就会被削弱。

    中国历史上的唐太宗和魏征是一对被广为传颂的君臣。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刁难唐太宗,让他下不了台,据说唐太宗几次怒气冲冲的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我要杀了他!但都忍住了,之后魏征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很多领导喜欢奉承、听话的下属,因为这样会感觉舒服,但没有了刺痛感也就不会向前发展,只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真正的对我们有益的“真理”和信念不会顺畅的进入我们的大脑,甚至最先进入我们大脑的往往是消极的信念,如果我们想让我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想让自己有一个更丰富精彩的人生,我们就要更深刻的领悟到这一点,主动去寻找那些会刺痛我们的证据,不断的修正自己大脑中存储的“真理”和信念。

    -END-

    本文编码:(BABU连载之27)

    已完结单元

    第三单元:认知不和谐

    3.0 单元目标与概念(连载之25)

    3.1 认知不和谐(直面自己:炒股为什么会亏钱呢?(连载之26))

    3.2 “真理”和信念(你的“真理”其实仅仅掌握在你的手中(连载之27))


    《做更优秀的自己》公开课

    BeABetterU

    重构认知  突破自己

    影响环境  改变世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太阳花儿:1951年,普林斯顿大学和达特茅斯大学之间的橄榄球赛是两校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比赛,成了常青藤名校的一个污点。比赛中普林斯顿的一位全美最佳球员被对手扑倒在地,层层压住,最后因鼻子受伤而被迫退场。接着便是一场激烈的拳脚大战,双方都有严重的“伤亡”。

        比赛后不久,心理学家在两个学校的校园里为一些学生重放比赛的录像。他们要求学生以观察者的身份注意每一次摩擦,并确定是哪一方的犯规。但是学生们无法将对各自学校的忠诚弃之不顾: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所认定的对方犯规次数是达特茅斯大学的学生认定的己方犯规次数的两倍。

        这是《社会心理学》一书中的原话,引用请注释。
        石泉BABU:@小太阳花儿 看书很认真!:+1:
        等我正式要出版时考虑怎么把注释都加上。:smile:

      本文标题:你的“真理”其实仅仅掌握在你的手中(连载之2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huc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