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月城读书写作专栏
一起读《孟子》:一次看明白人性善与不善【1】(新版)

一起读《孟子》:一次看明白人性善与不善【1】(新版)

作者: 大宋努力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20:22 被阅读87次
一起读《孟子》1.png

齐威王立志革新国内政治,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学子、名士讲学辩论,选拔人才。孟子也因此率领弟子第一次来到齐国。

孟子说人性善,告子说人性无善无不善,你认为谁说的对呢,我们来看两个人的辩论。(如果不喜欢看古文,可以先看解读)

1

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柳(类似柳条的植物)也,义犹桮棬(音同“杯圈”,用杞柳编织的杯盘)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选自《告子章句上》)

解读:

告子说:“人性就像杞柳,仁义就像果盘;把人性导向仁义,就像把杞柳做成编织成果盘。”

杞柳在没被做成果盘前,对人来说没有好坏之分;被编织成果盘后,对人才有用,才是好的。告子用这个比喻说明人性无善无不善。

孟子说:“你能不改变杞柳的样子把它做成果盘吗?还是需要破坏它原本的模样才能做成果盘?如果破坏杞柳的样子后才能做成果盘,那么是把损害后的人性当做仁义吗?误导天下的人损害仁义的,就是你这种言论吧!“

按照告子的比喻,仁义就是被戕害后的人性。这种说法相当于让大家抛弃仁义,导人向恶,孟子对这样不负责任的说法深恶痛绝。

告子可不敢担这样的罪名,和孟子聊天太可怕了,他赶紧换个比喻。


2

原文: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选自《告子章句上》)

解读:

告子说:“人性就像一汪清水,在东面开口,就往东边流,西面开口,就往西边流。人性不分善和不善,就像水不分东、西一样。“

告子说,人性的善和不善,全在于向哪个方向引导。

孟子说:“水流确实不分东西,但是也不分上下吗?人性善,就像水往下流。人性没有不善,就像没有水不向下流。拍打水流让它飞溅起来,水珠能高过人的额头;加快水流速度,能让它跑上山丘。但这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它这样。人性可以为不善,也是因为引导所致。

水的属性是向下流,有一个原本的方向;同理,人性也有一个原本的方向,那就是向善。孟子用对方的材料做饭,让对方无话可说。

告子感觉用比喻句容易被打脸,不如直接说,看你孟子怎么办?


3

原文: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选自《告子章句上》)

解读:

告子说:“生来具有的叫做性。”

孟子问:“生来具有的叫做性,就像白的东西就叫做白吗?”

告子说:“是。”

孟子问:“那白色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

告子说:“是。”

孟子接着问:“那么狗的性就是牛的性,牛的性就是人的性吗?”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告子的逻辑,孟子是如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

我们先看王阳明怎么说告子的“生之谓性”:告子这里的“生”是“气”字的意思,气是人的表现,比如“冲动“、”羞愧“、”愤怒“、”谦虚“这些表现都叫做气。孟子说“人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而人性的善,也需要通过“气”才能表现出来。但告子把所有的“气”都认作是性,认定性无善无不善,就是想当然了。

比如,当你遇到歹徒,出于正当防卫杀了人,那么能说杀人是你的本性吗?如果说是,那为什么平常你不杀人,平常你会一直想着杀人吗?

“生之谓性”,人生来具有的品性叫做人性,这句话本身是没错的。但通过前面的对话,孟子知道告子对“生”的理解有偏差,所以追问他的“生”是指什么。果然,告子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往错误的认知里跳;孟子只好用他的逻辑错误来警醒他。

那么,孟子为什么非要说个“性善”呢?


4

原文: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zǒng, 草细密)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万民),有物有则(规律)。民之秉彝(秉持的常规),好是懿德(好的品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选自《告子章句上》)

解读:

公都子说,对于人性善与不善,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告子说:“人性里没有善和不善。”

”第二种:人性可以塑造,人性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比如周文王、周武王时期,人民品性善良;周幽王、周厉王时期,人民品性残暴。“

”第三种:人性不同,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不善。比如尧这样的贤君,也可以有象(多次加害尧)这样的弟弟;而像瞽瞍(gǔ sǒu,多次加害舜)这样的父亲,也可以有舜这样的儿子;商纣王这样的暴君、这样的侄子,却能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的贤臣叔叔。“

“现在您单说“人性善”,那上面的说法都不对吗?”

为了弄清楚人性善与不善,公都子把世人对于人性的看法都列出来,并给出理由。

孟子回答:“人的天生性情,是可以为善的,这才是我说的人性善。”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是仁,羞恶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不是贴在人身上的标签,而是人天生具有的秉性,是人性为善的源泉。”

你的三种说法里,有些人为不善,不是他天性的原因,是他放弃了为善“。”

”因此,追求善就得到善,放弃善就失去善。人和人之间善恶差别很大,不是天性的差别,是追求的差别。“

”《诗经》说:‘上天生养万物,万物都有规律,天下人秉持常规,喜好美好的品德。’孔子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懂得上天的规律啊!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人性善是天下人共同选择遵守的规律。’”

孟子说人性善,不是要和你纠结辩论人天生的本性是善还是不善,这不仅无法明证,而且没有实际的意义。

孟子强调的是每个人都可以为善,每个人的秉性里都有为善的基础,只要追求,就能得到善。基于这点,孟子说人性是好的。

公都子提到的三种说法,都是为了辩论而存在,实际上毫无用处;而孟子是要从实际出发,从能下手的地方出发。

人性善是天下人共同的选择,是社会的规矩、规律!为不善就是违背这规律,结果自然是规律剔除掉你的不善,错的越多,剔除的过程越痛,没人能够坏的心安理得。

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即使是残忍、孤独、绝望的环境,逼迫派做出违心选择,人性的善也没有放过派;派的劫后余生一直躲在不敢醒来的梦幻里。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会面对派那种极端环境,但每一次抉择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向,你是遵从心底的声音,还是追随眼前的欲望?眼前的欲望会在将来变得一文不值,但秉性的声音却从不会停止呐喊。

因为人容易选错,孟子才要强调这个规律。讨论性善与不善不重要,人的选择很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e3241a08837:“每个人都可以为善”,此话不假,但每个人也可以为恶。如果是一道选择题,人为什么要选择善?理由是什么?善恶是一个大问题,需要深入的讨论、达到逻辑上的自洽,不是敷衍了事就可以的。
    大宋努力:@乾知大始 小孩子为玩具打架,正好说明小孩子也有同理心,不然为何都喜欢玩具呢。只是小孩还不会运用这个性善,需要大人循循善诱,把这个善发挥出来,知道自己喜欢,别的小朋友也喜欢,有了相互理解,就有了和谐共处的基础。我说的是人心里的善恶,如果不扶老人需要给自己找个理由,就说明你在蒙蔽自己的良心。但如果你看一眼就知道是碰瓷的,心安理得的不去扶。这两种情况的社会道德表现一样,都不是作恶,但在你心里却有个善恶
    4e3241a08837:@宋崇阳 你的例子不恰当,扶是行善,不扶却不能说是作恶;行善并不见得都是出于良知,也可能是为了获得一种道义上的满足感。老人倒地碰瓷才是作恶,试问他们是如何“找理由骗自己的良心”呢?那些在马路上不打灯强行并线的司机,他们是如何“找理由骗自己的良心”呢?在很多人那里,作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说人有行善的天赋,我同样可以说人天生就有作恶的天赋,比如小孩子都会抢玩具打架,完全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大宋努力:恰到好处是善,过和不及是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善,但是溺爱纵容就是恶。为善需要人有同理心、推己及人才能做到。做不到善,就是恶了,不是选择问题,是能力问题,而人正好有这个天赋。为善是心安理得,不需要找理由,为恶才需要找理由骗自己的良心,比如街上老人倒地不服,你得告诉自己这里面有诈心里才过得去

本文标题:一起读《孟子》:一次看明白人性善与不善【1】(新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iqj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