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能,老百姓就不会互相争功;不看重那些稀有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不显耀那些会引发贪欲的东西,就不会使民心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使老百姓民心淳朴,使老百姓丰衣足食,使老百姓没有野心和欲望,使那些“聪明人”不敢胡乱妄为,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事,顺应客观规律去办事,那么,就没有什么是无法治理的,天下也就太平了。
0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在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释了无为的主张,指出使人心归于淳朴,对社会治理意义重大。
老子认为,尚贤容易引起民众争斗,好物容易激发民众的贪欲,逐欲容易引起民心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加速道德的颓败。
人性原本就像白纸一样干净淳朴,如果这个社会出现了尚贤、好物、逐欲的风气,天下就会大乱。如果不使人们看到这些可以贪图的东西,人们就更能保持“无知无欲”的淳朴本性。
两千年后的王阳明,多次用明镜来比喻此心,把沾染在明镜上的灰尘比喻私欲,而去人欲,就是拭去明镜上的灰尘,拭擦干净,镜子完全明澈,还他本来面目,也就是人欲去尽了。
王阳明相信心的本体是纯乎天理的,良知充塞期间,流行不止,又是知行合一的。而阻碍这些的是私欲,由于有了私欲,天理蒙昧了,良知蒙蔽了。那么,如何去掉私欲呢?唯有致良知,致的良知,就能回归本体,也就没有了私欲。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
总的来说,社会是在进步和发展的,尽管会历经曲折,就像溪流一样,蜿蜒曲折地向前。在这一过程中,英雄应势而起,英雄选择了时势,时势造就了英雄。
一将功成万骨枯,英雄的脚下是千万的炮灰;成“王”的背后,是千万的“寇”。
面对诱惑的最好方法,就是远离。不要以为能抵挡得信诱惑,那是因为诱惑还不够大。
0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说的不使人追求贪欲,并不是要剥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权利,相反,使老百姓生活温饱,身体健康,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不会有功名利禄和争强好胜之心,从而真正做到无为而治。
现在,有些欧洲国家,社会福利好,国民工作时间短,生活压力也小,生活很悠闲安逸,发展反而好。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他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对金银财宝不动分毫,封闭宫门,还军霸上,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只约法三章: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就这样,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拥护,纷纷取出酒食来犒劳刘邦的军队。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采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此后短短七十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府库里的粮食多得来都发了霉,用来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人民安居乐业,一片太平盛世的盛况。
后来出了个“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把粮食给耗光了,把钱花光了,并对老百姓苛以重税,最后,还把国家给整破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