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2-02-25 22:45 被阅读0次

《元史》记载有元代大家许衡的一则故事,宋末乱世之时,许衡于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同行人发现路边有梨树,皆摘梨止渴,独许衡安然于树下歇息,不为所动。人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人皆劝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这正是许衡“以德为先”的一个经典的典故。外有诱惑,内有渴求,却依然能持守本心,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着自己心灵固守的底限。这是一种道德的修养,精神的完美体现,也可能这就是他做为“元朝第一人”最强大的信念所致。也很好地诠释了《大学》的宗旨。

而《大学》开篇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宣告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是指博学,二是指与小学内容相对应的大人应该知道明白的学问。
道,由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在不同的情境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为本原、个体、思想体系等。大学之道,意指大学的宗旨。
明明德,前“明”为动词,发扬、弘扬的意思,后“明”为形容词,明德,就是光明正大、磊落的品德。
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至善,完美的境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这段话明确提出修养的三个层次:

一、“明明德”,个人的修养,最基础层次。也可以看做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应该具有的品德。
二、“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身体力行引领社会风向,影响民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比较理想化的道德存在,社会中的高风亮节者还是有的,影响和激励着普通民众。
三、“止于至善”,道德的至高境界,达到极致的完美。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按《道德经》中所言,圣人的层次吧。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据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著,后世又传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宋时被单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为历代莘莘学子科举考试的主教材之一。

《大学》也归属于论说性散文,散文的表现形式的确还是很宽泛的。它的主题是道德,提出了修德的“三纲要”(就是上文所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修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慢慢领悟吧。

大学之道

相关文章

  • 《大学》||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元史》记载有元代大家许衡的一则故事,宋末乱世之时,许衡于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同行人发现路边有梨树,皆摘梨止...

  • 虽梨无主

    (一) 汽车呼啸而过,卷起一阵妖风,那个被碾压的年轻人痛苦地呻吟着,整齐的西装上沾满了鲜血,路人将他拖到路边的角落...

  •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一个夏天,天气酷热,一群人长跋涉,又累又渴,他们路过一个地方,那时因为天下大乱,老百姓为了逃难,流离失所,好多村庄...

  • 【班级日志】梨虽无主  我心有主

    寄语: 每个人都拥有时间,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珍惜。或许你会认为自己还年轻,再等等也不急。可是,人生又有多少正当年?...

  • 物虽无主,吾心有主

    许衡的一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道出了贤人之心有主。这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对道德的坚守,这是身为一个人所必须...

  •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立志学以致用,一生博览群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的千古佳话,成...

  •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天兴二年,蒙古兵逼临许衡的家乡新郑县。许衡从河阳经过,正值酷暑季节,由...

  • 心之所止,当止于敬畏

    《元史》载有理学家许衡不吃路边梨的典故:“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是为知止;“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是为善止,更...

  • 两篇随笔

    《无愧》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问心无愧是,如果你喜欢冬天,那就像世间一切纷杂都被一场鹅毛大雪覆盖,只留纯...

  • 桃李无主,我心有主

    “好久不见!伊晨,今晚,一起去吃自助餐,不见不散!” 朋友大人撂下这头条就没影了,但我知道那头的她定会笑得美美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ef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