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2-02-25 22:45 被阅读0次

    《元史》记载有元代大家许衡的一则故事,宋末乱世之时,许衡于盛夏时经过河阳,十分口渴,同行人发现路边有梨树,皆摘梨止渴,独许衡安然于树下歇息,不为所动。人问之,答曰:“非己之梨,岂能乱摘?”人皆劝说:“兵荒马乱之时,这梨树是没有主人的,摘吃无妨。”许衡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这正是许衡“以德为先”的一个经典的典故。外有诱惑,内有渴求,却依然能持守本心,按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有着自己心灵固守的底限。这是一种道德的修养,精神的完美体现,也可能这就是他做为“元朝第一人”最强大的信念所致。也很好地诠释了《大学》的宗旨。

    而《大学》开篇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宣告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是指博学,二是指与小学内容相对应的大人应该知道明白的学问。
    道,由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在不同的情境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可以为本原、个体、思想体系等。大学之道,意指大学的宗旨。
    明明德,前“明”为动词,发扬、弘扬的意思,后“明”为形容词,明德,就是光明正大、磊落的品德。
    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至善,完美的境界。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这段话明确提出修养的三个层次:

    一、“明明德”,个人的修养,最基础层次。也可以看做是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应该具有的品德。
    二、“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身体力行引领社会风向,影响民众,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比较理想化的道德存在,社会中的高风亮节者还是有的,影响和激励着普通民众。
    三、“止于至善”,道德的至高境界,达到极致的完美。是一种理想化的存在。按《道德经》中所言,圣人的层次吧。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据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著,后世又传为秦汉时期儒家作品。宋时被单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为历代莘莘学子科举考试的主教材之一。

    《大学》也归属于论说性散文,散文的表现形式的确还是很宽泛的。它的主题是道德,提出了修德的“三纲要”(就是上文所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极目的是提高人的修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慢慢领悟吧。

    大学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学》|| 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ef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