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与想法人生几何?简书原创谈古论今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作者: 语言游戏 | 来源:发表于2021-09-15 16:53 被阅读0次

    “迹”,《说文解字》丌部云: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云:“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迹’之误。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春秋公羊传注疏》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焦循《孟子正义》引顾镇《虞东学诗·迹熄诗亡说》:“愚窃以为所欲究者,王迹耳。王者之迹,何预于诗?《春秋》之作,何预于迹?……盖王者之政,莫大于巡守述职。巡守则天子采风,述职则诸侯贡俗,太史陈之以考其得失,而庆让行焉,所谓迹也。……洎乎东迁,而天子不省方,诸侯不入觐,庆让不行,而陈诗之典废,所谓‘迹熄而诗亡’也。孔子伤之,不得已而托《春秋》以彰衮钺,所以存王迹于笔削之文,而非进《春秋》于《风》《雅》之后。”

    由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其一,两汉以后的史家、学者大多认为先秦有所谓“采诗”、“陈诗”制度或风尚。“采诗”的行人,或如《汉书》所言,似为王官,到各国去采诗,归而献给太师;或如何休所记,采诗并无王官,乃各国自行采集,以闻于天子。这与近现代不少学者怀疑“采诗”之说有很大不同。所谓“《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而是“采诗”制度因礼崩乐坏而废止。采诗的目的在于观风俗、知得失,使王者不出牖户而尽知天下之事。也就是说把采诗、陈诗作为统治者考察民风得失,人心向背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这是儒家诗学的重要理论,也是诗三百被经典化的重要原因。尽管诗在统治者心目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必如儒家所说的那样崇高,“采诗”说客观上也掩盖了统治者追求声色娱乐的心理欲求,但诗的意义的客观性和诗的教化功能被普遍认同则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古代尤其如此。正如闻一多说:“诗似乎没有在第二国度里像它这样发挥过那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社会生活。”《礼记·经解》:亦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阳货》亦引孔子的话说:“小学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经孔子及弟子的阐发,《诗三百》遂成为后代“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经典文本,被尊为五经之首。

    由此可见《诗》的社会实用功能包括认识功能和教化功能远在《诗》的文学抒情功能之先就已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尽管《诗》的创作是文学性的,但是,一旦形成文本在社会上传播并产生影响,它的实用功能便凸显出来。而《诗》的实用功能可一言以蔽之:诗者,史也。早期的诗实际上是充当了史的角色。这就是我们解读孟子这句名言所推导出的基本结论,即诗具史笔。

    那么,什么是诗?《尚书·舜典》云:“诗言志”,《荀子·解薮》篇曰:‘志也者臧(藏)也。’注曰:‘在心谓志’,正谓藏在心。《诗序疏》曰:‘蕴藏在心谓之为志’,最为确诂。”他说“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从这里出发,他证明了“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这与《说文解字》三上《言部》云“诗,志也。从‘言’,‘寺’声”是一致的。闻一多又以《左传》《国语》《周礼》《孟子》《荀子》《吕氏春秋》等大量史料为依据,说明文字产生以前,“志”即记忆或记诵,文字产生以后,“志”即记载。进而推论道:“原来《诗》本是记事的,也是一种史……诗即史,所以《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离娄》下篇)《春秋》何以能代《诗》而兴?因为《诗》也是一种《春秋》。”闻一多关于“诗”的考论,为我们破解早期“诗”的文化之谜和《诗三百》与《春秋》关系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无论“诗言志”的“诗”,还是“《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诗”,都是“史”的一种表现样态。在史书尚未发展起来的上古时代,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诗》不是以文学的审美样态,而是以史的实用样态在社会上传播并被世人所公认。如同富于浪漫幻想的中国古代神话,经儒家解读很快历史化一样,吟咏性情的《诗三百》经儒家实用性解读也同样被历史化、政治化,也就是经学化。傅道彬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文学的《诗》靠着经学的地位流传至今,这似乎是《诗》的幸运,但‘幸运’之中又包含着被歪曲的极大‘不幸’。《诗经》的‘幸运’是通过它付出的‘不幸’的代价实现的。”这也同样印证了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一书中反复强调的实用先于审美的观点。(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fl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