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敦煌研学中国传统文化
敦煌研究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讲座开讲

敦煌研究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讲座开讲

作者: b4c9704b04cf | 来源:发表于2019-06-09 09:30 被阅读0次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2019年6月8日——在第十四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特邀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苏伯民做客第二十四期《敦煌文化驿站》公益讲座,开展题为“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修复”的遗产日特别讲座,带大家了解现代科技背景下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保护和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来自敦煌市机关、学校、旅游部门及外地旅游团队的200余名通过网络预约的听众如约而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党支部书记宋淑霞主持讲座。

    讲座中,苏院长简单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概况,强调了莫高窟的规模之大和成就之高。随后,他从壁画的结构开始,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数十种壁画病害损伤,并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并以莫高窟第98窟壁画为例,简要介绍了灌浆和脱盐等保护性修复措施。苏院长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严谨的科研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讲座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涉及文物价值判断,以及对壁画结构性变化的分析和应对等专业的细节问题,苏院长均予以专业耐心地解答。这恰恰说明,近年来,不单单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者在进行自身的研究,观众对文物工作的需求也日益专业化、多元化。

    苏伯民表示,“这种普及性的讲座使社会有更多的观众了解文物保护,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形成社会上更强的文物保护意识。”如果还有这样的机会,他很乐意把这种普及工作继续推进下去,形成社会了解和支持文物工作的有利局面。

    文化遗产是传承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更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保护遗产是公民的责任,也是国家的责任。每件文物中都有文化基因,我们这代人一定会尽力把文化基因传承下去”,苏伯民说。

    讲座精彩内容回顾

    壁画保护工作的主要流程是什么?

    对壁画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估

    对壁画的现状进行调查

    对壁画所处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查

    对制作材料进行系统分析

    对壁画的病态进行病理分析

    修复工艺试验

    确定修复方案

    工程实施

    对壁画的保存提出合理的建议

    显微镜下,长度仅有一毫米的敦煌壁画颜料样本 026窟里,苏伯民和同事樊再轩比对壁画残损的情况 85窟中,苏伯民讲解空鼓灌浆和壁画脱盐的修复技术 每幅壁画在修复前都有病害分布记录

    壁画作为一种文物,存在哪些病态?

    起甲龟裂 空鼓 粉化 颜料层脱落 疱疹 微生物损害 烟熏 裂隙 酥碱 盐霜

    现代科学技术怎么在检测壁画材料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以下文字根据讲座内容整理

    文物保护作为一门专门的科学技术,现在已经在科学界或者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可。原来大家都觉得文物保护都是修修补补的事情,比较简单,但是实际上,文物保护有非常严格的哲学理论,还有很多科学技术都可以用到文物保护当中来。

    我们采用的一些技术对壁画的制作材料进行调查分析。我们在对壁画进行调查分析的时候,一般有这么几个目的。

    第一个是绘画材料的鉴别。中国古人在材料加工方面具有非常独特的经验和技术,很多现在已经不再使用的材料在古代却是作为常用绘画材料在用。这里面不仅有机颜料也有无机颜料,这是从大类上来分,从化学上来讲的分类。另外,因为壁画是绘画艺术品,所以我们要对绘画技法或者工艺信息进行一个了解。在没有这些技术之前,我们都是凭着画家或者美术史学研究者的肉眼观察,来把这些工艺信息总结出来。这里面工艺信息,要对底稿线、底色层、颜色配色,包括颜料叠加的层位,进行仔细分析。第三个是确定颜料的稳定情况,颜料是否发生了变化(前面提到的铅丹)以及一些个别颜料(如说石青会在介质酸碱性不一样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相关的转化)产生的变化。这些都是在敦煌壁画中发现的现象。如果介质有差别的话,一些有机颜料短时间会发生褪色现象。再有就是对过去修复过的一些部位进行识别。我们现在去博物馆或其他地方欣赏一幅画的时候,凭肉眼很难看到哪些地方进行过修复,因为在过去,修复的技工或者师傅在修复一些画的时候,修补的部位在颜色和技法方面都是非常接近原画的,所以我们很难区别哪些地方进行了修复。但是在做保护的时候,我们要对修复的部位进行简单的识别。

    以上结果为我们在识别画面信息保存状况以及评估修复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也是得益于近十多年来世界各个国家在这个行业一些装备进步和技术仪器进步,使我们有机会采用一些小型的仪器,为我们的深入研究制造了机会。

    英国大英博物馆文物保护所也进行了相关调查。他们跟我们差不多,也是用类似的仪器,而我们在十年以前就开始关注这些技术。我们跟国际合作,在国家经费的支持下,开始研究如何用一些便携的无损的技术来对壁画材料、壁画工艺进行调查分析,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国家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这个无损调查设备不仅是对壁画调查提供一些科技的分析和技术支持,也可以为其他类别的文物在考古现场,或者是其他现场提供一些文物分析支持。在现场通过移动实验室,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仪器现场对考古的一些,比如现场土壤环境、温湿度、出土文物材质进行现场第一时间进行调查。

    这是一个例子,实际上很简单。这是古代的漆盘,只剩下朱砂颜料,其实考古专家一辨认就知道这是朱砂,但是我们通过科学仪器分析这个朱砂,发现了一个特点。我们往往用于科学仪器分析的光谱方法来分析的时候,都有一个标准数据库,我们发现这个朱砂会跟我们仪器当中预设的朱砂纯度还要高。古代使用材料的时候,这个加工工艺可能是我们现代人所达不到的颜料的纯度和细度。

    通过国家科技的支持,多年吸收国内外的经验,我们逐步形成了一套便携式仪器,包括便携式显微镜、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X断层扫描。将这些技术综合应用就可以为壁画保护提供全方位、全面的解读信息。

    这是显微镜工作现场,这是X射线光谱仪,都是手持式,非常方便。你想去调查的部位,都可以进行现场调查,非常快。这是便携式拉曼光谱仪,这是便携式X探伤。

    这个是光谱仪器,有三类,有高光谱、多光谱,这是远程的多光谱。多光谱这个仪器呢,现在文物保护界用得越来越多,因为它对于鉴别褪色有机质非常有帮助。这个是远程多光谱,我们跟国外一所大学合作做的。因为敦煌有很多洞窟空间非常大,几百平米,一个洞窟壁画,十来米高,七八米宽的壁画,有时候不搭脚手架很难接触到壁画进行分析。所以,专家就在高光谱上在仪器上加上了远程天文望远镜,把壁画图象近距离的采集到光谱仪前面进行分析。

    还有一种是多平台分析,这是我们近年来刚刚引进的,同时具备X荧光和X衍射。X荧光只能分析出无机质的成分,X衍射能得到化合物的组成。这是激光诱导的光谱仪,对土等东西进行准确的分析。

    对于一幅壁画来讲,经过多少年,包括仪器的研究,我们对一幅壁画要用多种手段进行调查,X衍射、拉曼、多光谱,红外,对同一幅壁画采用这么多仪器进行调查,得出来不同的壁画工艺信息。

    同时,我们在实验室还在了很多色谱分析,积累了各种各样光谱的数据,在实验室做了很多积累。这是显微镜图象,它所产生的一些裂隙,便携式显微镜,中间的铅维纸,这个不发达很难发现。这个是画面层,如果你近距离去看,是黑黑的一层,根本看不到蓝色,显微镜下看到有一些蓝色颗粒,大多数颜料都已经脱落了。这是有金的现象。我们过去所施加的修复材料已经产生老化,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我们通过显微镜很仔细的观察会发现很多比较细的现象。

    上述这些手段可以获取形貌、元素、成分、结构等多种信息,能够发觉出壁画中更多蕴含的信息,满足多种研究的需要。我们现在得出的信息,不仅是搞保护的人觉得感兴趣,在敦煌很多从事美术研究和艺术研究的专家对我们分析结果也同样非常感兴趣:他们过去做壁画艺术研究仅凭肉眼,对它进行一些判断,这些判断大多数结果是对的,但是还有一些结果,他们凭肉眼就很难确认。而借助于一些分析手段,借助于一些科技手段,就可以给出比较明确的信息。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敦煌研究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特别讲座开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jsg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