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凼者,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之故乡,吾度因其雨水较丰,街道破烂常有淤泥而得名。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早年间多地经济作物以玉米为主,其辖区有一村,曰布塘。布塘村因其具备全镇少有的盆地之地形,盛产大米,经济略雄于近邻,附近村寨向往者众,其中有王氏先祖,先成大人由高山之地独身搬迁而至。
王先成虽为人质朴,但行事坚守原则,略识文化,同龄之中常以晚辈自居,又自觉补修村路,以石重围村内水井,积极助村人写书信,打谷子、收玉米、种麦子……经年累月,颇受众人嘉许,方复得于布塘村老房子组安家落户,少受排挤之虑。后娶当地略有名望之族周氏长女,生二女六子,其踏实肯干,又在村里挂职,虽艰,可度日。
长女佑春早嫁,长子佑华因是第二胎,加之是个男孩,先成对其疼爱有加,诸事上心,师范毕业后从教,承其严厉性格。次子佑祥从军,参加过抗美援越后期战役,立过三等功,后回乡务农,较为本分。三子佑宽虽是读过中学,但其敦实太甚,未能借此谋生,后为石匠。次女佑芬本排行第四,因是女子,并未按常理排序,后也早嫁。四子佑银后亦参军,转业后进入市政府,又转入中行,行事颇正。五子佑军从小顽皮,从业较多,后主要做包工头。幼子佑兵中学肄业,早年务农,后做装修工,精明能干。
文革后期,先成或因“文化人”之身份,或因其来自外乡,却在村里“身居要职”,常被村中“长辈”拽于公房批斗。先成双手反缚,挂大牌,于乡路间踉跄前行,双肩难平背似弓,备受瞩目,皆晦之。
行于自己铺平的村路上,见幼儿身后喝彩,先成满目颓茫,覆一片诘责声中轻叹:诚入布塘二十载,嫌闲爱勤图众计,到头仍是外乡人……而后数年,郁郁而终。乡人传曰:不惑而殁,癌症!
彼时佑华已成家,生有二子,次子后夭折,长子芝进与幼弟年龄相仿,自家糊口之余还辅助周氏抚育弟妹,其严厉作风直追其父先成。真当长兄如父,众兄弟皆敬畏之,独五弟佑军偶有叛逆。
佑军自幼被唤老五,骨骼粗壮异于常人,力胜同龄者倍许有余,顽劣不堪。先成虽严厉,但其余子女均受自己约束,全都循规蹈矩,无甚灵气,老五天赋异常,不过分掣肘,随其秉性,稍加引导,或能有奇效,因而对老五格外宠之。
若先成无文革一事,后未英年早逝,或许老五在他的影响和调教之下,确能有另外的人生。然,人仅活一世,并无草稿,无法临摹揣摩后,方才下笔勾勒,而后活出一场完美人生。
本书之主角王老五,自持身强力壮而“横行乡里”,早年丧父之后,几乎再无人能约束,后又受其各类“江湖朋友”所惑,竟是跌跌撞撞,于村里村外,闯下五老板的赫赫声名……
注:建国初期,地方行政区多有更改,布塘自1950年------1958年均为乡;1958年后泥凼区改为泥凼公社,布塘成为其中一个管理区;后经“四清”运动,又于1966年划归巴结公社;根据1978年“建设大寨县”验收报告记载,又归泥凼辖区;1984年后,属泥凼辖区,名为布塘村。本文为了简化阅读,避免混淆,统称之为:布塘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