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看着小说学哲学成长励志
阅读《苏菲的世界》(五)

阅读《苏菲的世界》(五)

作者: 快乐大拙 | 来源:发表于2019-08-12 00:37 被阅读1次
阅读《苏菲的世界》(五)

早晨,苏菲醒来,好像是刚刚做了个梦,她怎么会见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呢?一会儿工夫,她想起了录像带的事。特别是柏拉图提问的四个问题。面包师如何做出五十个一模一样的饼干;为何所有的吗都一样?人有没有不朽的灵魂?最后一个女人和男人一样有理性吗?前面的问题,刚理出点眉目,即做饼干的“模具”。后边的问题似乎是哲学问题。她想到苏格拉底曾经指出,每一个人只要运用自己的常识,都可以了解哲学的真理。

这时,汉密士又衔着大信封送来了“哲学课程”。

柏拉图学院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苏格拉底服毒而死时,他才二十九岁。当时他受教于苏格拉底门下已有一段时间。对他而言老师的死证明了当时社会与理想社会之间的冲突。柏拉图成为哲学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老师对陪审团的陈情内容出版成《自辩》一书。

苏格拉底未留下任何文字。他的思想应该都是通过下柏拉图的书信以及三十五篇哲学对话录留存至今。还有就是"柏拉图学院”教学留传下来的。这个学院采用活泼的对话方式上课,主要教授科目包括哲学、数学与体育。

关于柏拉图的研究课题。

永远的真善美

柏拉图就像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一样,他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对于柏拉图而言,这两个问题是一体的两面。他试图掌握有关个人永恒不变的“真理”。哲学家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是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善”、永远“美”的事物上。

柏拉图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所以世间才没有不会分解的“物质”。属于“物质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必然是由某种物质做成。这种物质会受时间侵蚀,但做成这些东西的“模子”或“形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因此得出一个结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种独树一格的观点我们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型论”。

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没有一件存在于感观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而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理性永恒不变,而且是宇宙共通的。

柏拉图认为数学是非常吸引人的学科,因为数学的状态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也是人可以真正了解的状态。

简而言之,我们对于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确的观念,但是我们却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例如三角形内各内角总和一定是一百八十度,这是亘古不变的。

不朽的灵魂

柏拉图如何认为实在世界可以分为两个领域。

其中一个是感官世界。我们只能用我们五种并不精确的官能来约略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件事物都会流动”,而且没有一个是永久不变的。这里面存在的都是一些生生灭灭的事物。

另外一个领域则是理型的世界。我们可以用理性来确实认识这个世界。我们无法用感官来察知这个理型的世界,但这些理型(或形式)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生物。我们的身体是“流动”的,与感官的世界不可分割,并且其命运与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由于灵魂不是物质,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灵魂栖居在躯体内之前,原本就已经存在。然而一旦灵魂在某一具躯体内醒来时,它便忘了所有的完美的理型。然后,一个奇妙的过程展开了。当人类发现自然界各种不同的形式时,某些模糊的回忆便开始扰动他的灵魂。他看到了一匹马,然而是一匹不完美的马。灵魂一看到这匹马,便依稀想起它在理型世界中所见过的完美“马”,同时涌起一股回到它本来领域的渴望。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的意思。此时,灵魂体验到“一种回归本源的欲望”。从此以后,肉体与整个感官世界对它而言,都是不完美而且微不足道的。灵魂渴望乘着爱的翅膀回“家”,回到理型的世界。它渴望从“肉体的枷锁”中挣脱。这是柏拉图描述的理想中的生命历程,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释放自己的灵魂,让它踏上回到理型世界的旅程。大多数人都紧抱完美理型在感官世界中的“倒影”不放。即只活在自己的感性世界里。

走出黑暗的洞穴

柏拉图借著“洞穴神话”故事,来说明哲学家是如何从影子般的影像出发,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

他想说的是:黑暗洞穴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就像是自然世界的形式与理型世界的关系。他的意思并非说大自然是黑暗、无趣的,而是说,比起鲜明清楚的理型世界来,它就显得黑暗而平淡。

哲学之国

洞穴神话记载于柏拉图的对话录《理想国》(TheReublic)中。

柏拉图在这本书中也描述了“理想国”的面貌。所谓“理想国”就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国度,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乌托邦”。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度应该由哲学家来治理。他用人体的构造来解释这个概念。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三种能力。“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志”属于胸部,“欲望”则属于腹部。这些能力各自有其理想,也就是“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

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就像人有头、胸、腹一般,一个国家也应该有统治者、战士与工匠(如农夫)。此处柏拉图显然是参考希腊医学的说法。正如一个健康和谐的人懂得平衡与节制一般,一个“有德”之国的特色是,每一位国民都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与他在其他方面的哲学一般,是以理性主义为特色。国家要能上轨道,必须以理性来统治。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般,社会也必须由哲学家来治理。

人体部分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身体        灵魂        美德      国家

头部      理性        智慧        统治者

胸部      意志      勇气      战士

腹部      欲望        自制      工匠

柏拉图的理想国有点类似印度的阶级世袭制,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其特殊的功能,以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他相信女人也能和男人一样有效治理国家。他提出养育孩童必须由政府负责。

柏拉图的理论也受到议论和批评,第一个批评他的人是他“柏拉图学院”的学生,名字叫亚理士多德,雅典第三位大哲学家。

相关文章

  • 阅读《苏菲的世界》(五)

    早晨,苏菲醒来,好像是刚刚做了个梦,她怎么会见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呢?一会儿工夫,她想起了录像带的事。特别是柏拉图提...

  • 《苏菲的世界》——哲学发展史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著,萧宝森翻译。阅读时间:2017.10.6-15。 《苏菲的世界...

  • 2018-02-13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

  • 苏菲的世界阅读笔记

    你是谁? 那个叫胡军的人到底是谁? 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 玩具娃娃...

  • 分享阅读《苏菲的世界》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神秘来信。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探秘哲...

  • 阅读《苏菲的世界》(三)

    时至今日,苏菲看到了神秘哲学家的背影。信箱里留下了一封信苏菲的信,哲学家不同意见面,并说会派出其使者—一个训练有素...

  • 阅读《苏菲的世界》(一)

    苏菲接到的奇怪的来信,原来是一个哲学家寄来的“哲学课程”。 在序言中告诉苏菲,哲学就是探讨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却是有...

  • 阅读《苏菲的世界》(六)

    苏菲对柏拉图的学说是否都对,不敢确定。但“每一种生物都是理型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这想法太美妙了!世上所...

  • 阅读《苏菲的世界》(七)

    苏菲趁妈妈午觉时跑到密洞,汉密士嘴里衔着粽色的大信封。这次除“课程”外还有另一张信纸,是艾伯特写给苏菲的回信,他原...

  • 阅读《苏菲的世界》(十二)

    苏菲这天做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梦,要见席德,并在别人叫她时,席德急忙走向叫她的那名中年男子,后把席德抱起。在那个女孩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苏菲的世界》(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jk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