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765375/d1f88245e9a4882e.jpeg)
一、《做一名“肢体”健全而精神饱满的教师》
1.于漪老师说,她是“一辈子学做老师”。
2.我多次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这是优秀老师的特质。”
3.一个真正的思考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当然,这四点绝不是互相分离的,在思考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它们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4.思考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一是“科研性”,二是“创造性”。
5.思考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都是阅读的对象;二是“人文性”。
6.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思考型教师的写作同样有两个特点:一是“日常性”,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出。
7.爱心是灵魂,实践是双腿,思考是大脑,左手“阅读”,右手“写作”——这就是一个“肢体健全”而精神饱满、完整的教师。
二、《老师你也许不知道,有时候恰恰是你追求的“可操作性”害了你》
1. 理论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拿来揭示规律,举一反三,由点及面的。因此,凡是卓越的一线教师没有一个不重视理论学习的。或者可以这样说,许多普通的一线教师正是因为有扎实的理论修养而成为教育专家。
2.一个是一次性就可以吃完的“鱼”,一个是一辈子都可以赖以生存的“渔”,你要哪个?
三、《几十年来,我一直喜欢“非课题研究”》
1.我认为班级生活应该有更多的快乐,教育不但应该有意义,还要有意思。
2.仅仅是字词句教学无法抵达语文应该抵达的心灵层面,它应该从语言出发,但必须穿透字句而进入其精神内核。
3.作为上级科研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认定教师是否做教育科研的时候,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非课题研究,只要有成果——这个成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多样性的,都要一视同仁。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才是一张皮,而不是油水分离。这才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真教育”,是实事求是的“真科研”。
阅读感悟:
对李老师所说的“ 一个是一次性就可以吃完的“鱼”,一个是一辈子都可以赖以生存的“渔”,你要哪个?”这句话感触最深,作为老师,我们常常推崇教育学生的观点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却在各种难得的培训学习中丢掉了赖以生存的“渔”。
可以说,读这篇文章之前的我也绝对属于对教育理论毫无兴趣的老师,觉得理论的东西适合专家研究,比较高深,不切实际,于是在各种培训中理所当然地直接屏蔽掉,到了讲实操时才正襟危坐听得投入,甚至我还常为自己能“抓重点”而沾沾自喜。
然而我很幸运,能在浮躁茫然中读到这本书,简单朴实的文字背后,常渗透着一针见血的至理名言,发人深省,让人信服!
读完文章后,我下午再听智慧中小学寒假教师研修学习,居然不再只是当任务耗时放完,而是听得特别投入,特别是听到北京育英学校校长于会祥校长的讲座时,虽然学分早已满,但还是忍不住要听完。第一次发现,认真听一堂讲座这么有收获。这一切,都不得不感谢李老师的文字对我的启悟。
这一刻,我想说:阅读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冲击,更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感谢阅读!而我也将以李老师为榜样,向做一名“肢体”健全而精神饱满的教师不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