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易经》非常「道」

作者: 陳_旭_東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00:22 被阅读4次
    77、《易经》非常「道」

    「德」与「业」都是《易经》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流入社会以后它们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就总体而言,「德」之更新和「业」之积累的本质属性都还保留着,没有丢失。

    在引导人们关注并融入社会生活方面,它们借助佛教持之以恒的广泛宣传,已经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份子,深深植入了中国人的灵魂。

    从源头来搞清楚「德」与「业」的来龙去脉,使之不仅可以精准表达,而且可以通过符号演绎,这对于充实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二者之上,还有一个更基础的概念,也很重要,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同样紧密,值得关注。

    《系辞》上篇的第五章,主体内容是介绍「道」。这个「道」不是《道德经》的「道」,也不是流行的哲学的「道」,更不是那种用来「修道」的玄学。这里说的是《易经》的「道」,原始的「道」。

    《系辞》上篇第五章关于「道」有十分全面的阐述,循序渐进,内涵详尽、外延明晰,并不输于现代的、科学的名词解释。

    一、「道」具选择性。

    《系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道」的最基本、也最原始的表述,堪称「道」的鼻祖。因为这里揭示了「道」的来历。

    需要特别重视,「道」之所以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是一种借用。在这之前,包括「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本身,「道」就是「说」的意思。

    但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开始,《易经》借用了「道」来作为专有名词。借的用途也是《易经》选定的——特指「一阴一阳」。

    换句话说,「道」是「一阴一阳」的简称或者叫代名词。从此以后,「道」才有了各种各样的附加的衍生意义。

    因此,如果限定在《易经》的领域,就不能忘记「道」的这个来历,即和本义之间的借用关系。

    二、「道」具传承性。

    首先,「一阴一阳」本身就是《易经》新推出的概念。基于《系辞》完成了「易」在结构和原理方面的全部基础性工作,从此以后,《易经》的重心自然要向传承转移。要以传承为中心,找到吸引受众的手段,以确保《易经》的顺利流传。

    「一阴一阳」是第一步。因为它基本上综合了单极元素、基本符号、传承代码这些最基础的概念。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与桥梁。

    其次,虽然一个阴、一个阳是基础,但是这个表达不仅不够简明,而且也不够吸引力。传承急需一个耳目一新、不同凡响的概念,为奠定《易经》大厦的基础打造一个耳熟能详的流行词。而「道」适逢其会,足以胜任。

    再次,长远来看,「道」、「善」、「性」、「命」、「德」、「义」,这些新的基础性名词,无论时间如何侵蚀,总会流传下去,总有验明正身的机会。

    只要这些名词还在,《易经》并不担心理解上的偏差,所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不仅仅在强调传承的艰难,同时也是对必有其人的自信。

    三,「道」具系统性。

    《系辞》在单独、慎重的确定和推出「道」这个概念之前,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神」、「易」与「道」的关系,做了巧妙的沟通和渲染。

    例如,「原始反终」与「神无方而易无体」,就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这方面的主要内容:

    1、「爻」是「神」在「易」里面的载体。

    2、「爻」是一个阴或者一个阳,也就是「道」。

    3、「爻」不论在「人极」,还是在天地二极,都是「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爻」所模拟的对象,是「生命」的本质。

    四,「道」具普遍性。

    《系辞》所厘定的「道」,内涵是「一阴一阳」,是组合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

    所谓世界,就是这些元素由单极合成二极,二极合成三极,最后形成的一个三极的组合体。

    因此,全部的世界,无非就是「一阴一阳」而已。

    五、「道」具神秘性。

    《系辞》后边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说的是「道」的一个基本属性。

    在「易」里面,「道」所代表的「一阴一阳」,前身是由「善」组合成的「极」,是动态的;本身是单极的「易」和「简」,也是动态的;运行则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更是动态的。

    因此,「道」无恒态,神秘莫测。

    六、「道」具概括性。

    《系辞》上篇关于整个第五章,除了「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是自带的对「德」和「业」的解释之外,有这样的结语:「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翻译出来是:「道」产生出来叫「易」;写成符号叫「一」;辅助这个符号的叫「二」;补齐成三个位,用以预知未来的,叫「占」;反复出现同一种变化的叫「事」;阴阳运转不停叫「神」。

    本质上,这个结语是对「道」的外延的高度概括,就其内涵而言,具体表现是:

    1、「生生之谓易」的「易」,本质上是「大一」,具体的表达之一是「卦」,与「天下之大德曰生」的「生」,异曲同工。

    在理论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两仪」无非「一阴一阳」,也可以解读为「道」。

    2、「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道」。

    3、「极数知来之谓占」,所谓「极数」就是按照三个位来配置「易」的「象」;所谓「知来」就是预测未来;所谓「占」就是得卦。所有这些,都是「道」的组合体及其作用。

    4、「通变之谓事」有点突兀,这是《系辞》的惯例,也是自带的解释。「道」的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预测,而预测的对象是「事」。

    所谓「通变」,主语是「道」,元素的相同的变化,结果才是「事」。

    5、「阴阳不测之谓神」,换而言之,「道」就是「神」。

    假设「道」这个概念,几千年来一直运行在《易经》的轨道,没有节外生枝,我们的文化传统,会不会有所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7、《易经》非常「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ksw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