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你落东西了。”
“你把我落下了。”
夜晚的车站,时秒流着泪对时分说了两句话。
在他们之间,横亘了一条轨道。
画面切换到时分,他举起书包的手忘了落下来,使劲迷着右眼,嘴角微搐,不让眼泪流下来。
电影院光线微暗,但是片尾时分做的这个wink,耀眼的刺目。我的眼睛开启了一级保护模式,开闸泄洪,弱化正前方的光亮。
但是心还是有种胀满的感觉,悬在空中,顿顿的疼。
阿斋侧过身和我说,他也看哭了。
荧幕微微反光,他侧着的脸,半明半暗。
知道这部戏是在一个星期前了,但我一直没决定去看,虽然知道主演是张子枫和彭昱畅。
漫画改编,兄妹故事,我怕生硬,更怕煽情。
看完以后发现,我的害怕是多余的。彩蛋放完了,我坐在座位上,还不想离开。
其实,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围绕兄妹俩的日常生活展开,还创新性地用了“我哥变她哥”的奇幻设定。
妹妹时秒在忍无可忍之下,许愿把哥哥时分带走,不料一觉醒来哥哥真的变成了“别人家”的哥哥。妹妹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了很多哥哥为她做的事情,然后后悔了要把哥哥变回来。
可以说,电影的主轴就是——不要等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
故事简单,主轴也不新颖。那它是靠什么,上映三天票房破亿,票务平台评分全线破“9”,更是赢得了一波自来水军?
靠的就是抓好了三个度,才打出了自然又真实的情感,拳拳到肉。
一在力度
俩兄妹的打闹是影片前期的一大看点。时分自带坑妹技能,每天都在花式坑妹。今天把妹妹头发和床栏绑在一起;明天用妹妹的零用钱;后天抢妹妹的烤肠。
妹妹在天真之余对哥哥时分的行为一清二楚,报复起来也毫不手软。
时秒早上被哥哥时分捉弄,险些迟到,还要帮他把书包送到教室的时候,怒气冲冲,五官扭成一团充斥着一个字:恨。好朋友妙妙拉了几回才把她拉住。
等见到时分了,时秒不落下一次报复。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过于暴力,但这种时候,只有暴力,才会让人解气。
兄妹就是会这样。
导演郑芬芬在帮彭昱畅和张子枫导戏的时候,也指出了这一点。
“两个演员在搭戏的时候虽然聊起来了,但互动还是很客气。子枫常常不敢对彭彭下重手,觉得不好意思或伤了他。所以,我都会实打实地先揍时分给时秒看,告诉时秒你得多用力才有妹妹的样子。”
须得有这样实打实的力度,才能留下来足够兄妹化的生活气息,而不是客气的相敬如宾,或者逾越的暧昧不清。
二在饱满度
我们都知道,人性是很复杂的,瞬息之间,情感不自觉都会发生变化。
即算是性格再平和的人,在看起来平静的表面下,可能也藏着一海汹涌。
更何况是这对正值青春期,性格突出的兄妹。
上一秒时分还因为骗到了妹妹的香肠得意洋洋。
下一秒就和大人坐下来正儿八经谈话,表达自己的选择和担当。
时分,就像个有时精分的人。
他可以行为幼稚得可笑。
也可以思虑周全不像个孩子。
时秒呢?她讨厌时分那么幼稚,骗她香肠、用她零花钱。对哥哥时分的一切捉弄,她都有一种厌恶感。
但后来不一样了。我记得有一幕是时分把时秒认成了妙妙,故技重施要骗香肠。(这时候时分已经是妙妙的哥哥了)
不同于以前立马暴怒的反应,时秒的眼神里有一瞬的惊讶,然后是平静地看着时分,像是容忍,像是等待,在等着他认回自己。
但是时分只是尴尬地,把骗来的香肠,插回到签子上。
行动总是溢于言表,眼神更是难以收敛。
时分还没变回来,时秒已经不一样了。
时秒已经会想念时分这个哥哥了。
还有一次,时秒和妙妙在街上逛街,看到哥哥碰上了一群小混混。她想也没想,就跟着去了。在天台把那群小混混大打一顿。(虽然这里有点夸张)
自己报复哥哥的时候那么下得了手,却看不得别人欺负自己的哥哥。
这矛盾吗?
或许矛盾,但不别扭。
时分再不好,要打也只有自己能打。这就跟自己能吐槽母校千百句,也听不得别人吐槽一句的道理,是一样的。
私下大可直白计较,外人面前果断护短。
爱,到了亲人身上,就是希望:
你好,要过的比我好。
你不好,就算真成了废铁,我也要把你拎回家。
前后对比一下,看似矛盾。但归咎起来,都是爱的分支。
时分对妹妹的捉弄和捣蛋,是在掩饰不想让时秒知道的事情。时秒原本的一腔厌恶,是因为不知道哥哥为自己做了很多事,没想到自己也曾经幸福过。
而也正是这种小对立和矛盾,把人物立了起来。
因为要把人物立住,光靠沿一个方向跑的冲劲是不够的,那样的人物还太平,不够真。
就好比地上掉了十元钱,有一群人就像没看到一样,径直向前。
这时候有一个人,他本来也走了,但他又扭头回来,四处张望,捡起了那十元钱,再继续往前走。
我不管路过的人是什么状态,但只要你想捡却没捡,那么在捡钱这件事上,你就是没有迂回来那个人实在。
因为这种迂回,恰恰是真实的体现。
三在厚度
如果说起那面的力度和饱满度,算基础的功底,那么这部电影的点睛之处就在于,它抒发感情的方式,不是靠煽,是靠熏。
不是给一点火星就着,而是用日常去熏。
时分记得妹妹每天晚上喊自己帮她关灯;习惯买学校旁小摊的烤串,加辣加孜然;会盯着喜欢的东西超过三秒。
而他自己,习惯骗时秒的烤肠吃;习惯把她的闹钟调晚;习惯带她去熟悉的餐厅过生日。
看,不知不觉,哥哥习惯了,记着妹妹的习惯。
日常细节的香已经熏上了,现在可以拉到主剧情去感受了。影片前部分,曲调诙谐。哥哥想着法子坑妹妹,妹妹不甘示弱报复哥哥。情绪冲突都摆在明面上。讨厌就是讨厌,嫌弃就是嫌弃。
再到中间,时秒成功许愿让哥哥从自己的世界消失,变成了妙妙的哥哥。给了时秒一段缓冲的时间,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哥哥时分对妹妹的照顾和关心。
可以说,这一段经历,激出了时秒内心对哥哥的一部分感情,为后来感情的爆发埋下伏笔。
到最后,时秒许了两次愿,一次希望时分幸福。这个愿望找回了时秒的哥哥,但改变不了哥哥要离开她的事实。不能再忍受一次失去了,时秒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去车站找哥哥。
(感受一下这情绪)片尾到了车站,时秒哭着对轨道对面的时分说,哥,你落东西了。你把我落下了。然后许下了第二个愿望,希望把她哥哥带回来。
这里是情绪的高潮,前面铺垫的酝酿的,堵得七窍生烟,都在这里找到了释放的决口。感情的厚度,从前面的一点一点,到这里真的拉起来了。
而这些,没有足够的演技和投入,是撑不起来的。所以这里,我要实名夸赞一下张子枫和彭昱畅的演技。
说了这么多,这部电影就真的这么好吗?
其实不然。
哥哥太坏。捉弄妹妹有点过度,有些行为太让人生厌。
上帝视角太明显。时秒在旁观的时候,事情几乎不用自己发现,妙妙的哥哥时分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剧情转的略显突兀。
许愿的功能有bug。第一次许愿需要睡一觉才生效,怎么第二次第三次直接就梦想成真了?
。。。。。。
看吧,是有不足。
但是比起电影里自然流露的温情,情绪转化的流畅程度,主观点留给人的深刻印象,这些瑕疵,掩盖不了电影里主题的光芒。
因为电影留下的轴心问题,还是值得思考。
大家坐在电影院感受哥哥身份的一波三折,但是现实中,因为愤怒就让人消失,因为后悔又把消失的人变回来的事情,并不存在。
试想一下,如果不存在“许愿”的能力,时秒对时分的感情,大概只是 (讨厌——相信——被捉弄——讨厌)简单的循环。
时秒不会失去这个哥哥,但也没有真正地拥有过哥哥。
换言之,回到现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存在重来的机会。
大概这才是,电影最想告诉我们的。
因为不存在重来的机会,所以好好珍惜眼前人。别等失去了再后悔。
故事的后来,时秒成功留住了时分。接下来的日子,哥哥还是会不停捉弄妹妹,妹妹也会伺机报复哥哥,他们没有一点和好的迹象。
但是他们不会再想让对方从世界上消失。
这是我猜的。当然,我也是这么希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