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你的心事,我能懂历史有意思简友广场
从寂寂无名的深山野树,到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茶,究竟经历了什么

从寂寂无名的深山野树,到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茶,究竟经历了什么

作者: 艺旅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2-04-14 19:03 被阅读0次

    中国人对茶,向来是极为不同的。

    神农借茶解百毒,周王纳贡取茶于蜀。自茶圣陆羽创《茶经》,茶的地位更上一层。直至今日,对茶道的尊崇早已成为一种文化,颇有些超然的意味了。

    然而,当一片茶叶被采下,进入我们杯中之前,其实已经从一场战争中经受过无数的洗礼。

    在端上台面之前,那大片的茶田永远是厮杀的战场。

    01.南有嘉木

    什么是茶?

    放在今天,茶的意义可是广了去了,只要是焙干的植物配上热水,似乎都可以被称作茶。水果、鲜花,甚至蔬菜,一口饮下,又香又甜。

    水果茶与花茶

    但是,《说文解字》中说茶,称之为:“苦荼也”。

    荼字的本意指的就是一种苦菜,用它来定义茶,居然还要苦上加苦!想来,很早很早以前,当茶还是一种野菜时,肯定不太讨人喜欢。

    但当人们发现它除了填饱肚子之外,还有别的用处的时候,这份苦就要另当别论了。

    杭州龙井茶田 摄影:禹涵

    《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相传,神农在野外尝百草的时候,不小心中了毒,多亏有几片茶叶落在了烧水的铁锅里,才成功地解开了剧毒。

    后来,神农采摘了很多这种绿色的叶子回去,发现它能解百毒,便嘱咐后人栽种,并为之取名“茶”。《神农尝百草》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正是由此而来。

    炎帝神农氏“神农尝百草”

    在古人看来,这些从树上摘下的嫩叶,有着不输于灵芝的妙用。三国华佗、汉代张仲景、梁代陶弘景、药王孙思邈等历代医家著作,以及历代官方编纂的药典等,都详细记载了茶的药方。

    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甚至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八宝菊花茶,根据方剂的不同,有活血降压、解暑祛痰等功效

    当人们得知了茶的医疗作用之后,对它入口时的苦涩也就不太那么在意了。

    甚至,由于它冲泡时扑鼻的香气,以及苦涩之后回甘的美妙,茶最终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最常见的饮品之一。

    至此,茶于中国,便已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正如陆羽在《茶经》里所写:“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它是“万能”的药材,而在人们借它提神解毒时,它“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滋味,也在中国人的舌尖上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记。

    唐宋以来,更是“茶为食物,无异米盐”,“君子小人靡不嗜,富贵贫贱扉不用”,成为百姓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品茶图 明 文徵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

    就连地处边疆的西北游牧民族,也“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稼之热,非茶不解”,从而“倚茶为命”,不可一日无此君。

    不过,仅以这个因素来定义茶,尚且不够。

    02.成道

    中国人的餐桌上其实不缺饮品。烈一些的有酒,甜一些的有酪,更别提各式浆子,酸甜苦辣,层出不穷。

    仿宋人卖浆图 清 姚文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茶,原产于巴蜀地区与云贵高原,古代文献中关于“茶”“香茗”的最早记述,也是在四川东部的巴国境内。在广泛的中原地区,茶的美妙,并不为人所知。

    由此看来,即使有着神农传说作为后盾,茶也只不过是中国饮品大军中的一份子罢了。

    如今云贵川地区仍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之一,著名的滇红、石阡苔茶等,都是这一地区的特产名茶

    但,既然茶叶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僧人与文人们,便凭借自己对茶的喜爱,接下了这场战争的接力棒。

    早在西汉时期,茶叶在西南便已经是颇为流行的饮品了。但一直到三国两晋时期,佛家和道家宗教活动风靡,茶凭借自己清幽淡然的气质,随着宗教的传播而进一步扩散。

    《奉茶图》

    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已有僧侣云集。不仅每年入山釆茶,还将茶树移植于寺园之中。东晋名僧慧远便在此聚僧种茶,自己常常“话茶吟诗,叙事谈经至通宵达旦”。

    这样的事多了,茶树种植便也渐渐在广阔的东南区域普及开来,各个地区也有了相关的记载:

    《荆州土地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又:“浮陵茶最好。”

    《广州记》:“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除此之外,《夷陵图经》 《淮阴图经》《永嘉图经》《括地志》 等志书也记载了不少种茶的区域。

    茶山与茶农

    但茶道大兴,还是得看唐朝。

    自唐开元年间起,茶风盛行,上自天子,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饮茶。

    据赵贞信《封氏闻见记校注》所载:“开元中,泰山灵严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萧翼赚兰亭图 南宋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 是对唐代煎茶法的还原

    不过,此时的茶事尚且模仿六朝时期,还是以吃茶为主,远远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直至陆羽写出《茶经》,对种茶、采茶、茶具的选择、煮茶的火候、用水以及如何品饮都有详细的论述,饮茶一事终究被上升到文人风骨的位置。

    与文人的绑定,让茶叶天生就具备了文化传播基础。

    当时活跃于文坛的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中,嗜茶如命者可不在少数。孟浩然以茶代酒“酌茗聊代醉”,韦应物借茶明志,说自己是:“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白居易不管这些,他只想和爱茶之人共同分享:“无由执一盈,寄与爱茶人”,连嗜酒如命的李白,都对茶刮目相看:“根柯灑芳津,釆服润肌骨。”

    文会图 北宋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人雅士们不仅品茶评水,甚至参与培植名茶,吟茶诗,作茶画,著茶书。他们以茶会友,辟茶室,办茶宴。

    在他们笔下的著作里,失色于水是为交融,淡雅是为清白,释味是为普惠,而没于水是为谦逊。

    如果说过度饮酒无益健康,那饮茶却不能被找出什么错,可能正是因为它太过于简单,反而成了最深的蕴涵物。小小的一株草木,竟然有了海纳整个民族精神的独特气质。

    03.出山

    文人们的背书,似乎为茶叶之风盛行奠定了基调。

    但,茶叶既然已经风靡,其后的利润便不可小觑。当文人雅士们沉醉于清雅之中,权臣们就已然在暗中谋划了。

    隋文帝

    据史书记述:“隋文帝微时,夜梦为神人换去头脑骨,自此甚困于头痛,后遇一僧云:山中有茗草,煎而饮之可愈,帝服之果愈。”

    这事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毕竟,把茶叶奉上仙宫的人,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它沦落红尘。

    隋唐之后,茶叶成了帝皇显贵们的特殊爱好,“贡茶”之举,历代承传。唐代文士权纾叙诗中有云:“读经史以取名位,不如采茶一车。”

    唐人所绘《宫乐图》,画中有的仕女正在舀茶,有的在炙茶,有的在品茗。

    由于帝王之所好,官吏的推动,一些贪图名位的文士之辈无不设法奉迎,于是贡茶之风就更为扩大。茶农收获茶叶后,往往要在交税之余,再匀出一部分茶叶来,以作“岁贡”之用。

    甚至有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官办的“山场”。在山场种茶的农户称为“园户”,产制茶叶除一部分供纳税外,其余悉数售与山场,不能自由买卖。

    正在采茶的茶农

    清代皇帝为了喝到更好的茶,检定了“十八棵御茶”茶树,为产茶地规定了景观,选定了茶叶出山的御道,甚至还为“虎跑”,“龙井”等清泉命名。

    杭州西湖,虎跑梦泉 摄影:禹涵

    贡茶之后,逐利而来的商人,更是无意间再次抬高了茶的价值。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中有这样几句诗:“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诗人王建亦有“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诗句,都反映了茶商活跃、贸易兴盛的景象。

    茶行茶庄中,旗茶交易账簿

    其中,先不说获利丰厚的官商,据史料记载,光是小本经营的私人茶贩中,就有不少人以此致富,资本累聚,成为大茶商。而那些拥有一定资本的较大的私人茶商,更是获取了大量利润。

    洛阳富商王可久,“岁鬻茶于江湖间,常获丰利而归”。另有鄱阳人吕用之的父亲吕潢“以卖茶为业,往来淮浙间。……潢明敏,善酒律,多与群商游”。本为“细民”的吕潢因业茶致富,跻身于广陵大商贾之列。

    万岁茶行揖别信笺

    城市也随着茶叶的涌现而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人间天堂——杭州。

    这里本就临近龙井原产地,有茶行、茶庄数百家。更兼杭城本就属都会,不论是自销还是外销都有偌大的市场可供选择——这与隋初开凿的京杭运河不无关系。

    西湖孤山岛,平湖秋月处的茶馆 摄影:禹涵

    杭州茶事最盛时,茶行茶庄林立,城内茶馆茶店数百家,天下茶商云集。

    而杭州,也只是中国茶行的一个缩影。

    茶马古道牌坊

    更别提茶马古道的开通,茶叶不仅在遍及南北的广大市场上运销贸易,而且还进入了西北游牧民族的帐篷,逐渐成为边疆少数民族人民“倚以为命”、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而茶马互市也成为宋、明等朝茶叶贸易的重要形式之一。

    04.鏖战

    茶商伴随茶农与茶叶而来,自久远的历史中便开始了商场浮沉。

    但,这些茶叶原本的主人们,却似乎被整个历史所遗忘。

    正在采茶的茶农

    当好茶之风盛行整个历史,巨大的利润让官府也有些坐不住。茶税的抽征始于唐朝,规定产茶的州、县茶山就地征税,十抽其一。

    后来,唐朝统治政权还觉得不够,又实行了“榷茶”法,下令民间所有茶园收归官办,民间所有茶树移并于“官场”或“官焙”,没有移并的要一概焚毁。

    对依靠种茶为生的茶农来说,这简直是置人生活于不顾。但是,他们也没有什么办法,总不能直接造反吧。但巧的是,这时恰逢“甘露事变”,百姓“观者怨王涯榷茶,或诟詈,或投砾击之。”

    正在采茶的茶农 摄影:禹涵

    别的人一看,茶叶专营行不通,就又换了个法子,准许民间经营茶山,但从中抽取重税,并且明文规定不准多种,并严禁私贩、私藏茶叶,犯者严惩。

    并不止唐代这样,宋代虽然准许民间种茶树,经营茶叶,但照例抽取“贡茶”和茶税,还用“茶本钱”(即变相高利贷)来进一步分润利润。到了南宋,政治更加腐败,又实行茶叶专卖,卖不出去,吃亏的还是茶农。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使封建统治者对“贡茶”的重视和考究促进了焙制技术的提高,但茶农活不下去,便也种不出好茶。

    龙井茶叶炒制

    在官府的层层压迫下,因园户受严酷剥削和压迫引起农民反抗的很多,如1171年的所谓两湖“茶寇”、元代1318年淮西山场红巾起义,无不与茶叶生产有关。

    一直到明清时期,茶叶的发展状况才有微妙的好转,但好景不长,官府、茶商的压迫,以及由于茶叶的贸易差额引发的鸦片战争, 还是让茶叶的生产量锐减,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过来。

    05.茶史

    茶,在中国文化中,向来是清雅平和的象征。

    然而,近千年的历史风波中,文人好名,贵人寻珍,在一波又一波的利益冲突下。茶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历史铭记。

    茶的战争,伴随着人的历史。而茶的历史,也裹挟了一个文明的底蕴。

    可是,即便如此,茶还是茶。

    它不似酒的浓烈,也不比更加费事费力的琴棋书画。

    春天的嫩茶芽

    它借着每年第一缕春风而生,不必等待长大,便带着一身的春意与鲜嫩,被茶农们从自然里截留。

    只在这世上,留一盏馥郁如兰,唇齿留香的好茶,留待茶客品尝。

    参考文献: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30-32.

    [2]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3]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M].科学出版社,1988.

    -END-

    文案编辑丨LL

    制图编辑丨LL

    图片来源于艺旅茶气展览供图、摄图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寂寂无名的深山野树,到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茶,究竟经历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fx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