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西方的“情人节”,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不大了解其内涵和过法,但这不影响大家的热情。
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受宣传影响,女儿在“情人节”这天奶声奶气地向我要巧克力吃。
我问为什么呀?她说,妈妈和我没感情吗?咱们不是有情人吗?
哈哈,是啊,有感情啊,是有情人啊!走马上买巧克力哈!
如何抵挡得了这声音和内容的诱惑,像鸡啄米、风火轮,迅速带女儿去买了巧克力。
从此,女儿每年都可以在这一天名正言顺心满意足地吃上巧克力,我也心甘情愿地被拽进了过“情人节”的行列。
女儿长大后,小鲜肉们的过节方式五花八门,不屑再和我玩这种“把戏”。
我每年的“情人节”依然会买巧克力,送给身边的人,对不同的“有情人”表达不同的“感情”,有时也会收到商家客户朋友等各方面的一朵玫瑰或一颗巧克力,给予和接受,都在心中增添一份快乐。
女儿上高中后,有次情人节到来之前心血来潮,组织了几个同学批发了些玫瑰花,节日那天跑上街头叫卖,并于结速后用赚得的钱为我买了一把牛角梳回来。
那是她挣的第一笔钱和用自己挣的钱送出的第一份礼物,我一直珍藏着。
女儿看到过几次那把梳子,每每引出温馨的回忆,逐渐养成了情人节母亲节生日春节等节日选择性送我礼物的习惯,繁简不等,形式各异,欣喜相同。
巧克力鲜花钻戒什么,就是一个表达各种情感的介质吧,我也乐得借这个机会释放这样的信息,就是所谓的仪式感,大概女儿和我都是这样的观点,并不以礼物贵贱多寡为标准,知道你心中有我就好。
我今年的情人节巧克力,一块块送给了护士和医生,感谢她们的尽心竭力,一次次同母亲一起创造生命奇迹,让老父还拥有他亲爱的老伴儿,我们还有父母在的去处。
因为情人节的巧克力,这个“情人节”也与老父老母扯上了关系。
巧克力送出去后还剩下半盒,其中的两块就成了父母的“仪式道具”。
昨天上午十一点,刚订完外卖,父亲就走进了病房,让我着实意外。
他解释说,天气不好,怕他回去太晚我们担心路滑他有危险,就干脆早些过来,早些回去。
他总是有借口多些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临走常是一再告别,“舍不得走”挂在嘴上。
母亲卧床多年,父亲最大限度的给予陪伴安抚和照料,不论家里还是医院。对于母亲有时候的心情烦躁无理取闹,老父心疼母亲暗自落泪无数,却从来没有对母亲发过火,“知心话儿说不完”。很少说“好听话”的母亲有一次像刚学会说长句子的孩子:瞧咱的老头儿多好!
母亲这次住院已经大前年之久,父亲也渐渐体力不支,在我们的多次要求和他对自己身体的评估下,确定每天午饭后来医院,晚饭前离开。
我们主要负责护理,他主要负责拉着她的手抚着她的额聊天,喋喋不休:老伴儿,别怕啊,老头儿永远在这儿啊;你说过等我老了你好好照顾我,谁知道你得了这么受罪的病;我总是想到你的好:你还记着咱去的哪哪哪……
要是没有点定力,或者“单身狗”,在他们身边简直是受虐!
昨天看到巧克力问明缘由,老父的眼睛发亮:来老伴儿,咱也过过情人节。
老父用筷子沾了些蜂蜜涂到母亲唇上,母亲开始抿食,他就笑成了一朵花。
继而,他拿起一块巧克力,自己咬下一小口,让母亲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咀嚼,又掰一小块弄碎,涂于母亲唇上,再一次欣赏母亲抿食过程。
母亲长期进流食,语言功能也消失殆尽,对于抹在唇上的美味本能地抿食,让老父满足感爆棚,那场景,像两个顽童,四五岁的哥哥在逗一两岁牙牙学语的妹妹开心。
同辈和晚辈在微信圈里晒幸福,父母在眼前秀恩爱。
孩子们也走出了微信,相继用视频的方式告诉我:他们惦记着我,孙儿们也盼着我。
下午上班后的护士制止了老父的行为,“严肃”告诫说,这样对母亲的病不利。父亲像做了错事被老师抓了现行的学生,偷偷笑着“狡辩”着,气氛一派和悦。
在给母亲翻身时,后背下洒落着一些巧克力屑,轻轻清理,留下道道棕色印记。
其实,这是我们普通人最普通的一天,恰巧遇到了情人节,遇上了巧克力。
很喜欢连岳写在情人节的一段话话。
爱,渗透一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