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牧童眼里《道德经》(58)《道德经》第十三章赏析
――――牧童对宠辱若惊的认知
记得早些时最早接触的是受宠若惊后来接触到了宠辱不惊再后来就看到了宠辱若惊。
受宠若惊,实指两人圈子不同或说是地位悬殊。受宠者多为卑下者。“施”宠者大多有目的性。否则,何天上掉“馅”?这里惊是惊喜的意思。这个词多少有点自嘲或戏虐的意味。更多时只是一短时间内的窃喜。
宠辱不惊,信步悠游,惯看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任凭道合道逆。在层面上是对等的。主体超然琐屑冗繁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有“身后是非随说去,所行从不悔当初”的豁达,也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的豪迈,亦有“斯是陋室亦谈笑有鸿儒”的自得。更有华容道上笑孔明不会用兵、兵败喝班朱泥湖水就马肉畅谈未来、兵败进山年后带三人出山拟定攻打凤阳而剑指南京、游斗“国军”看头上飞机听塬卯上军靴声声仍坦然自若的胆识与睿智。
宠辱不惊,亦是对对方的拒绝。任尔疾风劲雨我自闲庭漫步,耐何?她的潜词有对立的成份,下回分解的内容喜忧参半。但我仍是我,所行合“道”,随心随性。
老子的宠辱若惊是老子的发明几千年来更是老子的专利。学生造句用的时候都几乎没有(“宠辱若惊”不是简单的一个词)!它把自已封闭起来,既无受宠若惊的窃喜更无宠辱不惊的坦然。有的只是战战兢兢惶恐不安患得患失。不然,这只是表象。
宠辱若惊是一完整的自律体系!
宠辱若惊的前提是有一颗敬畏之心,敬“道”畏“道”以修身性吻合于道,继以繁衍生息发展。若无敬畏之心必心无信仰。是以才有无畏者无知一说。
世事出则有因。宠我,为什么宠我?宠我什么?是因才能以济世?是因视我为狈?辱我,为什么辱我?辱我什么?是因做错什么?是因不为尔用?是因未从流未妥协未合污?若惊!
这不正常呀,哪有无故之宠辱呀?是以急忙正本清源,眼观鼻鼻观心,从里到外从严审视自己。为腹不为目了吗?营魄抱一了吗?抟气致柔了吗?涤除玄鉴了吗?明白四达不以知了吗?贵难得之货了吗?天门开阖甘为雌了吗?富贵而骄了吗?多言而守中了吗?功成身退了吗……?从头到脚由言至行摸排清查,哪儿做的不好?哪儿做的不合于“道”?
是以经过“宠辱皆惊”明白根源修正心性以后一方面才能进入“宠辱不惊”的境界,另一方面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几近于道。此处的苦惊和不惊与无为和无不为的承接转换是一样的。
牧童认为老子的“宠辱皆惊”不是胆小微慎!是修性习心以吻合于道,继以爱国治民有以为!
注:“宠辱若惊”与“贵大患若身”是一句话。“贵大患若身”是对“宠辱若惊”的举证说明。原则上是不能分开理解的。但十三章中将两者分开各作表述,牧童就在下节以牧童的眼光解读“贵大患若身”,及与“宠辱若惊”的关联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