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眼里《道德经》(83)《道德经》第十九章赏析
――――牧童对十九章的感知
这章使人想起第三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牧童认为少私寡欲其实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本源;而见素抱朴恰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指导思想。
十九章更可以看出老子的精神,不是反对仁义、反对智慧、反对技巧。牧童认为恰是提倡!为更好地仁、智、巧,须取精华去糟粕。其取弃的标准是是否合于道,往小了说是否利于生活,往大了说是否有利于和谐甚至是持续发展。
老子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其内涵都是对立而一统的和谐。圣不是生下来就是圣,是修炼出来的。智固然好,如酒一般,小酌舒筋活血,过量则乱性失德。仁中有爱,泛爱称仁,有担当为义,失原则则变义为不义同时也失去了仁的本意。巧为致用之物之术,若以利为目的,就失去服务社会为民服务之根本。牧童以为这其间有个度有个原则――是否合于道合于民众基木“欲望”
老子认为,如果能够内观自己、认识自己,有的放矢地修已心正己性,去掉一些虚智小义私利就可以让自己在任何时候感到更充实、更坦然。此点与儒之修身养性是一致的。或孔子问教于老子的话题不是礼而是如何“见素抱朴”。
在这里老子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弃”。
这个“弃”就是得的另一面,弃了就是得到了,弃了不必要的智成“圣”了,或教化影响或还利于民总之民受益了。弃了小义使仁者更仁了,民众自会评判之后仿效进而孝慈了。巧是进步的产物,生产工具是基本须要藉以提高效率,或是一构架以引导民众和谐生活。若以私利为首务,则巧就不是巧了。弃了“利”也就达到“巧”(或法令或器物或思想体系)之初心了。
老子认为社会的和谐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富足,仅仅依靠哲学的救赎,、文化的滋润是不够的。“令其有所属”,可是接受思想以规范言行。但牧童以为这里有“法学”的影子。或法学家读懂了令其有所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