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荷清寒(ID:ruoheqinghan)
很多人工作,并不是因为工作累,而是工作场合人际关系消耗能量滋生的疲惫。在生活中,我们也特别喜欢带着情绪说话。尤其是情侣间,最重要的是说话态度。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看龙应台的《野火集》,野火集是评论台湾时事的一本书。该书是针对某一些社会现象,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其中说了很多问题,比如随处可见的标语、排队时对他人插队的隐忍等等。龙应台的笔辛辣尖锐,反映了大多数人缺乏道德勇气和社会良知,害怕强权等等现象。
其中,提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正眼看西方》,本意也是西方的优秀东西,我们需要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是,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时,例如,我在豆瓣上写了这么一段话,“游涵说,中国太缺乏爱的教育,评价一个人,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一般只看标签和挣钱,成绩或政绩,却很少换位到对方的角度,替对方着想过。所以爱的能量被堵塞。而一旦谁病了,没了,第一感觉也是吃什么了,哪摔着了,却从未想过TA为什么这样吃,这样摔,TA的情绪如何。”
然后有人评论,“那你想多了,国外亲情更是淡薄。像国内这么普遍这么深的家庭羁绊国外可是很少见的。国内只是从小起没人教社会公德这块东西,而且转型期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价值观相对更加扭曲,这样环境长大的人想要像个有人情味的人都难(也不是国外就不拜金不什么了,只是没国内那么极端罢了)”。
对于这个问题,但凡提到了中国两个字,很多人潜意识里都认为,说话的人在拿中国和国外比较,然后就开始了辩驳,国外和国内如何不一样,更有甚者,会直接拿爱国来道德绑架,你崇洋媚外,你不爱国……处于这种激愤的情绪之中,根本无法摆正立场。
正常的反应难道不应该是这个吗?1、你说的那件事是否是事实?2、如果是事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如果不是事实,然后举例辩驳。可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对一件事持中肯的态度。总是掺杂个人感情色彩和道德标尺去衡量一件事。至于反驳吧,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人否定,像母校母国都是自己每天骂八遍,却不允许别人谩骂。如自己可以嘲笑自己,却不喜欢别人嘲笑自己。
说话带着情绪,会让问题更棘手。面对一个说话特别激愤的人,自己也无法保持冷静。情绪积攒到了一定份额,更容易出事。很多夫妻离婚,大部分都是因为鸡毛蒜皮小事积压多了,连挤牙膏不一致都会大打出手。
有时候,我会很奇怪,为什么需要比较呢?为什么需要比别人更幸福来彰显自己的幸福?好像,只有比较才会知道自己的优势。
面对别人带着情绪说话,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别人会这么说?这么说有没有道理?说的是不是对的?而不是急于反驳,这才是比较理性的态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