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设计解构产品互联网
关于工具产品社区化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关于工具产品社区化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作者: Stove3 | 来源:发表于2015-04-10 21:35 被阅读4069次

    一、为什么社区化

    工具类产品做社区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 增加用户粘性:工具产品一般都非常受场景制约,要想用户在非使用场景下打开产品,最好的途径就是满足它「理性」之外的「感性」需求,让用户为了社交关系、为了归属感、为了虚荣心、为了社区里的内容而在更多的碎片化场景下打开产品;

    2. 构建用户壁垒:一般而言,工具产品在技术上很容易被复制,而从资源上又抵不住巨头的冲击。因此需要构建壁垒防止用户迁徙、防止巨头抄底;

    3. 提升运营数据:来自投资人的压力,各位自己脑补吧…;

    4. 缩短变现路径:在国内互联网「收费免谈」的环境下,一些工具产品很难通过工具本身的增值模式盈利,因此需要求诸别的途径来缩短变现路径。而社区则可以沉淀用户,并将转化链条做深;

    5. 收集用户反馈:产品可以更直接的与用户接触,收集用户的想法和建议,同时还能起到积累口碑的作用。

    二、哪类工具适合社区化

    1. 最基本的,要有分享欲,用户不是只打开你看一眼就走了

    (我觉得的)反面案例,比如墨迹天气做的实景,需求明显就很弱,反正我觉得挺无聊的。

    也许墨迹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感受到「数据」之外真实的户外天气,但显然解决得不是很好。而且单从社交上来说,实景也很难抠出用户的表达欲,有点为了社交而社交的意思。

    不过既然实景存在了这么久还没下,大概是数据证明还是有效果的吧。

    2. 最好,工具本身所能完成的任务要能产生足够的话题和讨论,进而沉淀,另外用户以女性为主最宜

    这回说个正面的,豆瓣恐怕是国内工具社区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了,从书影音到泛兴趣,全都是用户能够张口即来的话题,人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总能滔滔不绝,沟通需求也由此而生。

    另外像在线课程类,用户碰到不懂的问题自然会问,此时需求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虽然这种社区离社交比较远,用户之间的关系也不很强,但要的就是效果。因为社区(背后是知识)本身就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需求(工具)的附带。

    此外像新闻客户端中的网易,也能算作这类。从中也能看出沉淀讨论也是一种推广。

    当然,如果用户以女性为主就再好不过了。毕竟女性对于话题的讨论和参与程度都要强过男性(消灭零回复能力比较强)。国内工具社区化比较成功的产品都能看到女性用户活跃的,更不用说美柚和大姨吗两位移动界的先驱。

    3. 如果工具所能完成的任务具备一定门槛,并且能够通过专业度区分成果质量,因而激发用户的成就感和分享欲,这更最理想

    这类工具以下厨房为代表,较为专业的用户能够产出质量较高的成果,进而进行分享,而入门的用户则会为此请教/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成果质量,最后因为成就感而产生社区归属感(当然也包括继续分享)。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正反馈闭环,同类的还有唱歌的、游记的、理财的、照相的等。它们的共同点是工具背后的任务主要依靠经验,而经验又很难通过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用户会为了获取「经验」而不断泡在社区里,并针对各种细枝末节进行学习、反刍和分享。

    这也是这类产品与前一类的不同,毕竟一位老鸟几乎没有理由整天泡在一个课程的社区里,因为它收获不到持久而新鲜的正反馈。

    4. 最后,如果任务能够回归到人本身,那么它便具备了闭环特征

    此类以知性为代表,门槛低、知识本身的深入度足够高,容易沉淀知识。但这类知识又能够回归到人本身,通过人本身的特征对知识进行个性化输出,最终反哺知识,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了服务。

    包括我之前分析的健身APP「Keep」,其实也具备了这种闭环特征,而且健身者分享的欲望更强,其中的知识性亦不逊于知性,想象空间十分之大。

    三、怎么社区化

    由于笔者没做过工具产品的社区化,所以只好凭着自己粗浅的认识乱说一些。

    1. 至少在初期,社区功能宜轻不宜重,还是要以工具为主。先看看你的用户愿不愿意分享,愿不愿意理睬他人的分享,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尝试。同时原来的工具部分还是最主要的,产品不优秀,用户不会单纯因为你的社区而来用你。

      比如Keep便规定用户只有在完成健身课程后才能发布动态,保证了产品的主流程,同时把功能做到足够轻,不强制用户拍照片,借此了解用户对于社交互动的态度。当发现配图的用户确实比较少,但又不是不想拍,而是晒不出手之后,很快想到通过对比之前照片,增强用户的成就感,以激发分享欲。

      换句话说,要先摸清楚用户的需求,把路铺平,然后再放开社区,慢慢实现规模化。

    2. 别去引导话题。十几年前BBS还火的时候曾做过一段时间版主,包括后来学校的BBS也有运营过,很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想要引导别人去谈论什么话题是很困难的,就算你在那个版块搞活动,这个版块的人还是照样聊自己的,因为他们不感兴趣,需求不在这。

      相信这也是很多产品都遇到过的问题,用户的实际行为和自己当初设想的不太一样,这种时候还是顺着用户比较好,否则吃力不讨好。

    3. 关注讨论质量,而非话题数量。同样也来自做版主的经历。论坛上总有些用户特别喜欢灌水,有时候没人理他们,他们就上门户搬新闻,「充实」版块。所以偶尔打开论坛首页会看到各个版块新帖不少,但点进去一看全都是零回复。而许多新用户看到这种情况,会觉得论坛没人气,全都在自娱自乐,于是就走了。反而是新帖适中,但质量高、讨论活跃的论坛更能吸引新用户。

    PS:推荐关注s2dongman编译的「如何建立优秀社区」系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ruiaylin:写的不错,墨迹的例子,个人表示赞同
      • Mr航:写得很好,学习了。我也认为工具本身要足够好,依靠工具本身创造的价值来逐渐切入社区,这也是社区的凝聚力所在。
      • s2dongman申悦:@Stove3 嗯,我们设立了内容保障中心,采用人工加算法的形式处理。纯算法是不够的,还是需要些引导,很多跟贴都是运营人员发的呢~
      • Stove3:@s2dongman

        我觉得还是要看具体是什么社区,又是哪类水军吧。

        比如spam,无外乎门槛和算法;
        如果是公关水军,低质量的其实和spam也差不多了,
        质量较高,需要靠人工才能辨别,我感觉也还是得靠算法吧…比如豆瓣就是评分的算法、热度的算法等等。

        不过水军一直都是难题,确实不好解决。
        网易新闻应该也很头疼这块吧。。
      • s2dongman申悦:@Stove3 那发生这种情况,有什么好办法解决么?
      • Stove3:@s2dongman

        :stuck_out_tongue_closed_eyes: 好的系列文章理应被更多人关注~

        这里说的「引导」更多是指做一个线上活动,或者类似于把用户从A版块(A兴趣)引导B版块(B兴趣)的概念吧,(这里有点从纯工具APP的角度出发,比如大姨吗/美柚的社区都有很多版块),因为以前管理BBS的时候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水军什么的,应该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 s2dongman申悦:感谢推荐哦~问个问题,第三节的第2点,如果不引导用户,导致社区水军遍布,怎么破?

      本文标题:关于工具产品社区化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lst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