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过什么工具进行信息存储吗?
想想我自己,就是一个一个工作笔记本了。基本上三个月一本,到现在十几本是有了的。
除此以外就是我的电脑文件夹,分分大类分分小类,也是一个乱七八糟的状态。
电子化的工具,整理论文的keynote,印象笔记,网络云盘,WPS,xmind,滴答清单等我倒是都有下载,并且注册了会员,但花了钱却没有怎么用。
这次跟欢喜老师构建写作系统,意外的不仅仅是写作系统的构建,还会学到印象笔记这个广告语为第二大脑的工具的使用,尤其是标签系统的建立规则,应该能迁移到向很多用标签的地方,比如邮箱。
很喜欢印象笔记的使用原则,少分类,多搜索。真的对我这种懒星人是太适合不过了。
而且听欢喜老师说,我很喜欢的得到大咖们,比如吴伯凡,万维钢等也在用印象笔记,加上两亿用户的基础,我怎能不把这个工具好好学一下,好好利用起来提升效率呢。
好啦,回过头来说,面对海量信息,我们的目的很明确:构建一个私人google 和发展一个写作系统。
经过欢喜老师一堆 app 比较,印象笔记胜出。
它有六个强大功能:定位就是第二大脑,稳定性强,可以多设备同步存储,集合了清单、导图、素材库等新功能,卡片视图以及智能推荐。
所以我们选择用印象笔记来构建。
欢喜老师也讲了他构建私人 google 和写作系统的四个阶段:从信息囤积到初步有序,再到日臻完善,最后水到渠成。
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是相当有启发的,有句话我记得说,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还有句话,你心心念想要一件东西时,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我。
我在想学精油的过程就是这个样子的,想,努力,就齐备了。但我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浅尝辄止,目前正在调整,不是仅仅要入门,而是要精通,我知道精通很难,我只需要进门后,房间里坐坐,喝喝茶,能说出这个房间都有啥,自己喜欢啥为什么就成。
其实欢喜老师对于印象笔记的探索跟计算机的三个发展阶段刚好呼应,这更加深了他的自信,也提炼并确立了使用印象笔的原则:少分类,多搜索。
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和智慧。还记得那个星点图,散乱的信息,连线的知识,对知识的洞察,智慧的产生。(看,因为没有收集加工的过程,我想找那个图都找不到。)
等我学会了印象笔记,构建好了自己的个人Google再跟大家分享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