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胡侃文字 简书号:胡侃文字
江文通的《恨赋》中说: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恨赋》是千古名篇,但直到读完吴起的故事,我才对这些华丽的词句有了一点感受。
争议和孤独
吴起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争议。
《史记-吴起列传》说吴起是卫国人,他的老师是曾子,有的说是孔子的嫡传曾参,有的说是曾参的儿子曾申,不管是谁都与儒家有密切关系。他既然师从于曾氏这样的儒家,很可能在年轻时便来到鲁国求学,而吴起最早的事业也正是从鲁国开始。吴起的夫人是齐国人,从这样的人际关系来看,吴起早年的主要活动地域便是卫鲁齐。
吴起所引起争议的第一件事是母死不奔丧。这件事是他政治上的敌人后来挖出来的黑材料,有些打击报复的嫌疑。尽管如此,这种行为还是传统儒家不能容忍,他的老师曾子因此与他断绝来往。
后来齐国攻打鲁国,这是吴起等待已久的机会,但官僚集团不轻易给年轻人机会,而且当时的舆论还在炒作吴起身上的另一个软肋——他的夫人正是齐国人。这是一个强词夺理的理由,齐鲁之间的密切关系绝不仅只有吴起一例,拿吴起夫人的国籍说事,很明显是鲁国官僚集团没打算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偏偏吴起是个极端功利的人,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他做了个让人震惊的举动,杀妻求将。此事的影响力比起“母死不奔丧”更加震撼,鲁国政治界对此的震惊可以想象,如此“魄力”,使得鲁国没有不给他机会的理由。于是,吴起带领着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鲁国军队大败强大的齐国。这正是吴起备受争议的第二件事。
鲁国是儒家大本营,是传统儒家最为巩固的根据地。此时在鲁国的名人,也是儒家大佬们,有泄柳、悬子琐、公仪潜和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还有一位大佬,不是儒家,而是崇尚法纪的公仪休(参黄式三《周季编略》)。但无论如何,被儒家扫地出门的吴起,如此功利的成功,侵犯了既得利益集团中的某些人,于是在吴起战胜齐国之后,关于吴起的人品问题便成了不少人攻击的对象。
有人揭老底说,吴起母死不奔丧,又说,齐鲁两国综合国力对比悬殊,我们弱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后果严重,比如齐国恼羞成怒,变本加厉复仇怎么办?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周围更弱小的邻居怎么想?鲁国周围那些像齐国一样强大的邻居,如野心勃勃的魏国、宋国如何看待鲁国,要不要把鲁国视为一个潜在危险灭掉?
吴起毫无争议的胜利成了他再次站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第三件事。对齐国的胜利成了会给鲁国引来无限麻烦的根源。
这样的舆论环境无法令吴起在鲁国建功立业,他选择离开。
其实,吴起在鲁国失败是众多复杂原因造成的。他母死不奔丧的功利让传统儒家不能认可。但学术界的否定在现实的政界面前影响有限,所以在吴起打败齐国之前没有太多人议论和谴责这件事。尽管如此,鲁国官僚不愿意用吴起有可能因为他有传统儒家的背景。
当年孔子摄行相政、子路大行改革对鲁国政坛所造成的影响,在此时可能还没有烟消云散,鲁国传统政治势力对儒家十分谨慎和小心。
而鲁国政界的儒家集团不支持吴起则是因为吴起已经被曾子扫地出门。
总之,吴起不能继续为鲁国效命,是因为鲁国政治本身也处在混乱之中。吴起被儒家否定,把吴起推向了“孤独”,在精神上没有归属感的吴起不得不另寻出路以实现他心中超人的抱负。
仕魏时代
他选择了魏国——这个正在崛起的新兴诸侯大国。
魏国当时正在实行相对“彻底”的儒家政治。魏文侯的政治魄力远比鲁国官僚胸襟远大和宽容,一大批和儒家关系紧密的知识分子在魏国风生水起,如段干木、田子方、李克,都获得了一个新的广阔舞台。这正是儒家叛逆者吴起最适合的地方。
举荐吴起的人正是翟璜。但魏文侯对吴起颇有疑虑,是李克打消了文侯的疑虑。史云,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这件事恐怕有些夸大,但魏国没有排斥吴起,并且给他提供了已发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吴起在入魏不久之后,便担任西河守这个极为重要的位置。西河是秦魏历代必争之地。此问题是秦魏自周平王东迁以来互相难受的心结,是彻彻底底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秦魏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战略要地之争。
吴起没有辜负魏文侯的信任,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为他在魏国进一步升迁打下基础。
自从踏入魏国的那天起,吴起便把自己的寄托全部交给了这块土地,在魏国花费的心血是他一生最无私的付出。到魏武侯二年(周安王十七年丙申,前385年)离开魏国,前后大约三十年。这是人生中最为光辉的三十年,而在这三十年中,吴起从没有离开过魏国。
但从魏文侯开始,魏国虽然可以容忍“叛逆”的儒家,在魏国主持政治这样原则性的问题上,却从来坚持正统儒家而没有变过。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在魏相这一重要职位的任命上。
魏文侯甚至咨询李克择相的问题却不考虑让李克为相;翟璜和魏成争相,最后选择的是正统儒家的魏成而非翟璜;武侯在择相问题上同样选择了田文而不用吴起,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吴起对此也不得不服。而儒家的边缘人,与儒家渊源甚深却脱离儒家的,像李克、翟璜、吴起从来没有机会成为魏相。这一点在与吴起关系甚好的田文死后仍然如此,继任田文的是公叔,而不是资历和能力都足够担任魏相的吴起。
在此之前,吴起或许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坐上魏相宝座,主持魏国政治。他知道自己没得到魏国正统儒家势力的支持,著名的一次政治对话发生在魏武侯刚刚即位之时。
当时武侯视察西河,新任君主如此急切地来到西河,足见此地在魏国的战略地位之高,而陪同视察的正是吴起。他是魏国对西河问题最熟悉的人。
在这次视察中,武侯赞美了西河的风景锦绣壮丽,以为这样险峻的地形足以抵御秦国多年试图占领西河的妄想。吴起很敏锐地回应了说:“在德不在险。”
这是一句“非典型吴起式”的语言,它有浓厚的正宗儒家味道。以吴起功利的行政作风,作为一流的军事家,他一定十分倚重西河的有利地形。但当武侯说明此点时,吴起却强调了魏国一向强调的德治。
他为什么要说这样一句话?当时文侯刚刚去世,魏国政坛重新洗牌,新即位的武侯在未来魏国政治方向上面临选择,是继续推行儒家政治,还是有所变通?吴起很明白魏文侯近四十年的儒家政治让正统儒家势力在魏国举足轻重,他之所以用这种浓厚的儒家语言劝诫武侯或许是说给武侯听的,自己“妥协”以便赢得他们的好感而顺利登上相位。但武侯没有选择吴起。
此时有实力做魏国相位的只有田文和吴起,而田文最后为相。吴起很不理解为什么输给田文,田文的回答暗示了当时魏国的政治形势。说: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通鉴-卷一-周安王十五年》条2)
文侯是魏国一代明主,何至于在死后有如此严重的政治局势?
如果田文的话属实,那必然是指魏国的儒家势力和非儒家势力在文侯死后出现的紧张气氛。
文侯在实行儒家政治的同时,重用已经脱离儒家的李克,以及后来以李克为师的功利派代表人物翟璜。而翟璜举荐的人物,如吴起、李克、乐羊、西门豹、屈侯鲋很有可能都是功利派信徒。这些人在魏国都得到了重用。
当文侯死后,这两派集团彼此牵制。
从田文的话来看,当时气氛十分紧张。武侯所以选择田文而放弃选择吴起,并非因为其能力不够,而是担心功利派的吴起一下子跃居到儒家集团之上,可能引起紧张气氛下一触即发的不可控局面。
况且,武侯本人(当初的太子撃)在年轻时十分尊重儒家名士(田子方、段干木),受到儒家很大的熏陶,他个人对儒家的感情也不少。
田文的上台让功利派集团打消了一度蠢蠢欲动的躁动,吴起对于田文荣任魏相心服口服。魏国政治在武侯即位之初得到稳定,但也宣告了武侯将继续推进儒家政治。
理解此点,对于稍后公叔迫害吴起的事就很容易理解了。
田文在当政不久之后匆匆去世,继任魏相的是公叔。此人对待吴起的态度可说明他并不是功利派。他之所以迫害吴起,是因为田文之后,儒家集团与功利派的关系已经不仅是武侯初年的气氛紧张,而到了真刀真枪的实际斗争。
吴起是当时功利派最为资深的大佬,干掉吴起就等于灭掉功利派执掌魏国大政的所有幻想。虽然手段卑鄙,但却让已经为魏国奉献了二十多年的吴起难有容身之地。
奔楚,最后的结局
周安王十七年,魏武侯二年,公元前385年,吴起奔楚。这是在他全心全意为魏国工作并进行了退让之后的巨大失败。
出走之后的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继续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的心态已经完全不同于在魏国时。
他用十分强硬和犀利的手段,大刀阔斧地进行本应在魏国出现的改革,没有任何退让和妥协。效果明显,也很自然得罪了完全没有功利政治基础的楚国贵族。
四年之后,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年,楚悼王薨。吴起得以推行强势改革的支持者没有了,他的下场自然一下子变得十分悲惨。
楚国贵族的政变其实是针对着像恶魔一样的吴起。终于实践了自己政治理想的吴起落得了一个不得好死的下场。
差一点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但这一点吴起永远没有看到。这是个悲剧。
吴起的故事之后,再回到江文通的《恨赋》,他对历史的风云际会感受异常深刻。这种感受不是替古人鸣冤叫屈,不是感慨时间让所有一切化为云烟,不是悲痛,不是叹息,而是“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恨?
吴起,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尽管有些不择手段,但他对自己信仰的忠诚令人尊敬;魏国,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对待有可能危及这条道路的人采取了几近残酷的方式扫地出门,这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没什么错。
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彼此都在坚持自己,这种对自己的忠诚应该孕育出一个和谐的世界。
但结果却是悲剧:吴起不得不离开他深爱的国家;魏国不得不残酷的驱逐为之竭诚奉献的功臣。在谁都没错的情况下,却仍然是一个令双方遗憾的悲剧,这时我们除了“恨”还有什么感情可以让释怀呢?
江文通的“恨”把自己和历史融合到了一起:历史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历史。没有时间的区别,没有人物的前后。他可以站在秦始皇的身边,看这个雄才伟略的皇帝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连同自己一起成为云烟;他可以站在李陵的身边,像朋友一样倾听李陵不得已的苦衷,却眼睁睁的看着李陵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被人指责。
如果江文通愿意,他也可以站在吴起的身边,与吴起谈心,听闻吴起的理想,见证吴起为之无所顾忌的奋斗和面对理想时的妥协,但却看着吴起被乱兵砍成肉酱,了却此生。
这种“恨”融化了时间的隔阂,消弭了空间的不同,让我们与历史人物出现在同一世界里,也让历史人物重新活在我们的世界里,让后来人和历史成为一体。
这种恨让你回到过往的时代见证那一切天翻地覆、悲欢离合。或者是它让过往重生,让过往活在了今天,让过往成为现在。那些悲欢离合,那些曾经沧海其实都是生命的继续。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