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尊重自己的真实存在
当你真心想要一件东西的时候,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摘自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
不必服膺于大师的权威
我曾在香港地区跟史蒂芬·吉利根学催眠。我还在广州上过吉利根老师两个星期的课程,收获极大,觉得已可以打满分。这次在香港地区收获更大,真不知该打多少分了。
不过,和所有的团体性课程一样,吉利根老师的这两个催眠课上,仍然有一个核心逻辑——你进入了多深的催眠。这是这个团体的压力,它很容易令一些人失去平衡,而顺从这个压力,结果与自己的真实内在暂时失去了联系。
课上,一个学员每天都端坐在椅子上,双目紧闭,似乎时时都在努力进入催眠状态。但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几十个人在一间大屋子里睡觉,突然一阵烟雾升起,有人中毒晕倒,警察守在门口排查,没有嫌疑的人一个个放走,最后屋子里剩下了两个外国人,他们就是嫌疑人。
这个学员知道我喜欢解梦,于是跟我讲了这个梦,问是什么意思。我不禁笑起来,因为梦的寓意实在太清晰了。我们正好是几十个人一起上课,被催眠时有时很像中毒晕倒,而授课的老师吉利根和一个助教都是外国人。显然,这是他的潜意识对催眠还有怀疑。 可以说,他白天的正襟危坐,是意识层面显示对催眠无比接受,而晚上的这个梦,是他潜意识层面对催眠还有怀疑。
假若白天他意识不到自己这种怀疑,或排斥这种怀疑,他就是暂时远离了自己的内心。
的确,这种怀疑会暂时令自己不能进入很深的催眠。然而,假若他想进入更深的催眠,他必须看到并尊重这份怀疑,这样他才可能进入更深。相反,假若他看不到或排斥这份怀疑,那他进入的催眠状态就可能只是一种表演。
在做治疗时,我很喜欢使用解梦的技术。一次,和一个来访者谈到快结束的时候,她讲述了一个很重要的梦。这时已不适合进行解梦,所以我们约定下一次会面时再谈梦。
下一次,她如约而来,我请她坐得舒服一点,闭上眼睛,再谈一遍上次谈的那个梦,而且谈的时候仿佛自己重新进入了梦境。同时,我也加一句,就算进入不是很深也没问题,她只需要专注地讲述梦的细节就可以了。
我说完后,她闭上眼睛,端坐在沙发上并放松身体,但迟迟没开口。我问发生了什么,她说她暂时不想解梦。
在咨询中,也有一个压力,很多来访者想和心理医生建立好的关系,而倾向于按照心理医生的指示去行动,而且越积极越好,因为在咨询中,积极袒露似乎是正确的,消极和不袒露似乎是错误的。然而,合格的心理医生会知道,真实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来访者不想袒露自己,那么这份不袒露自己的动力的真实存在必须得到尊重。
所以,我问她,是什么样的动力让她暂时不想进行解梦。她静静体会了一会儿后说,她很担心,如果解梦进行得很好,她真的改变了,她和家人的关系就会发生剧烈变动,她担心会失去家人的关爱。
她担心失去家人的关爱,这是她当下的境界,她当下的真实内在,是在那一刻最需要被尊重的。所以,我和她探讨了这种担心,她从各个角度更深地认识了自己这份担心,发现它并非真如她想象的那么肯定。
再下一次,她到来后,又想进行解梦了,而这次解梦的效果非常好。 合格的治疗师都懂得这一点,更不用说像吉利根这样的治疗大师。在他的课上,我感受至深的一点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能如实地看待而且持有绝对的平等心给予尊重。
在香港的课上,一位男学员接受了吉利根的催眠。当时,我感觉到,他们两人建立了很深的链接,有一种很强的场在教室里涌动。但是,催眠结束后,这位男学员坦然说,他没进入很深的催眠,事实上,他一点画面或特殊的感觉都没有产生,可能他要到“晚上睡觉”时通过做梦才能找到一点画面。
吉利根老师如实地接受了他这一说法,而且预祝他说,“你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课下,我和那个学员交流,他说,他的理性一直太强了,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次他没感受到什么特殊的。不过,他发现,吉利根老师的觉察力非常厉害,在进行催眠时,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针对他内心的感觉而说的,而他也的确因此和老师有了一种很强的链接感,但不管怎么说,很深的催眠的确没有发生,所以他坦然接受就好了。
他那份全然的坦然令我钦佩,我也想对他说,“你一定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因为能如此坦然地承认没有被催眠大师催眠,同时又没有一丝挑战大师的意味儿,真是了不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一定是不寻常的人物。后来了解到,他的确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人物。
8.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臣服的好处就是,当你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你才发现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摘自张德芬经典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
“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怎样保护自己?” 我在广东清远上一个心灵成长课程时,瓦苏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共有30多名学员,大家挨个回答这个问题。随着次序逐渐接近我,我有些慌,因为我好像找不到我的保护方式。
在思考时,我想起大学时的事情。心理学有一个量表,叫“应对方式量表”。所谓应对方式,即当你遇到痛苦时,使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痛苦。该量表包括16种应对方式,譬如合理化、换一个环境、和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较等等,而我基本上只使用其中一种——“拼命想,直到想明白为止”。
那时,我对此有些自得,觉得自己很勇敢且坦然,不自欺欺人,因为其他15种应对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不过,现在我知道,我没那么勇敢,也没那么坦然,否则,我现在不会是这个样子,假若我一点自欺欺人的保护方式都没有,那我会比目前的自己好上无数倍。
这时,一个同学的回答启发了我。他是我的一个朋友,是极好的人。他反思说,他的“好”就是自己的保护方式,因为他是那么“好”,所以有问题发生时,他会自动认为,那是别人有问题,而且别人在和他相处时,的确容易变成“坏人”。
不知道是他的什么触动了我,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保护方式,那真是一个绝招,一个由“三板斧”组成的连环套。
第一板斧是“体谅”。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为别人考虑。当别人对我好的时候,我会体谅对方的处境;当别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我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体谅对方的处境(其实很多时候是幻觉,是自以为体谅)。所以,别人对我好时,我感激;别人对我不好时,我也很少觉得太难受,更不用说发脾气。
这一点在我的重要关系中尤其明显,无论是和恋人还是和家人相处,或是和知心朋友在一起,我都极少发脾气。甚至,脾气特别大的人,和我在一起时,也会变得没了脾气。
第二板斧是“忧伤”。当我的体谅不能发挥作用时,当我的体谅不能换到对方的理解与同情时,我会感觉到忧伤。
第三板斧是“拖延”。当忧伤也不能令对方明白我的处境时,我就使出拖延的绝招,最后一直拖到对方失去耐心。
这三板斧中,都有好人的特色,我不主动进攻,唯一主动时也是主动去理解对方。所以,当使用这个绝招时,我可以免于道德焦虑——“我没伤害谁”。
网友评论